發布時間:2015-05-11
66年時間,中糧從一家單一的糧食進出口企業,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糧食貿易商、最大的農產品及食品加工企業。現在的中糧,打造覆蓋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并建成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連續5年的政府食品安全監管抽查中,中糧產品總體合格率均在99%以上。
創新型:引領技術模式革新
為幫助農戶收好糧、存好糧,同時解決企業糧食原料供應波動現象,中糧經過長期調研,結合企業原料收儲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探索出“糧食銀行”這一玉米購銷新模式,并于2013年潮糧收儲期在東北四家企業開始試點。“糧食銀行”實行以來得到了農戶積極響應,部分糧農已與公司達成存銷合作意向7萬噸。將收完的糧食送到企業,省去了租場地的費用,也不用擔心糧食霉變受損,在無形之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中糧還在技術創新上孜孜不倦地探索。2013年,中糧旗下的中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單冷水源熱泵谷物冷卻機”以創新技術提升糧食倉儲能力,獲得國際知識產權局批準的實用新型專利;同一年,中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國撥經費1863萬元,開啟了“北糧南運關鍵物流裝備研發”項目;2015年,中糧集團加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參與解決農業全局性重大戰略與共性技術難題和區域性農業發展重大關鍵性技術問題的行列……
國際化:打造世界糧食走廊
受消費升級的影響,雖然中國農業十年來連年增收,但是糧食進口也在屢創新高。如何主動規劃,積極籌謀,構建全球資源配置體系,滿足不斷增長的中國市場需求,成為我國必須考慮的問題。
2014年,中糧完成了對荷蘭尼德拉集團和香港來寶農業的并購,躋身世界五大糧商。目前,中糧資產覆蓋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末總資產達610億美元,在國際化大糧商中排名第二。并購整合完成之后,中糧將在全球最大的糧食產地南美、黑海等國家及地區和擁有全球最大糧食需求增量的亞洲新興市場間建立起穩定的糧食走廊,給世界糧食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中糧也將依托具有增長潛力的消費市場,成為世界糧食體系的一部分,提高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
(本文章摘自5月7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