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九江石化智能工廠
“我們的實踐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
“我們的實踐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
探訪九江石化智能工廠
“我們的實踐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
“我們的實踐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

發布時間:2015-07-29
在一棟密閉的大樓里,一樓大廳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煉油運行二部副班長楊軍民的身影,楊軍民用巡檢儀將剛剛獲取的裝置數據上傳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將這些巡檢數據和數據庫中數十萬個數據融在一起,通過計算,得出煉化裝置最高效的運行組合,甚至能精確到每個閥門是打開1%還是2%。
與此同時,大廳里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集中在一起,通過大廳的27塊55寸的顯示器監控各個裝置的運行情況。這棟密閉的大樓就是九江石化的生產管控中心,是九江石化智能工廠的“大腦”。
借助4G無線網絡,工作人員全天候透過電子屏幕看到現場施工進展、安全管理等情況,實現對工廠內部環境、安全和污染物排放的監測。而在以前,檢測人員大都是憑經驗去感知,比如用手觸摸泵,憑個人經驗去判斷設備的溫度是否正常。
今年5月份,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立足國情,“通知”寫明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如何從我做起,為“中國制造2025”破題,成了九江石化人的實踐方向。
“智能工廠”到底有多智能
實踐的腳步在3年前就已經邁出。
2012年2月,中國石化面臨在系統集成度不夠高,系統應用與運維、IT資源管理等方面與世界一流水平的明顯差距,中國石化當時決定,以九江石化為試點,啟動“智能工廠”建設工作。在江西省九江市東部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開始了這場帶著共和國使命的實踐。
7月7日,16名大學生記者走進九江石化生產控制中心時,看見十余個部門的調度員同時在中心里工作,在每個人面前的設備屏幕上,全廠的設備運行狀況和各式各樣的數據,以一個個可視化的平面圖呈現。
每個人都進行著監控設備上數值的波動,DCS(集散控制系統)會自動提示出現異常數值波動的環節,判斷問題后,系統自動給出處理方案,并指導工人輕松的處理各種設備問題。
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實現的信息化讓工廠更有可能從“制造”轉變為“智造”:幾十萬個數據的處理結果可以清楚掌握生產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上人工的干預、即時正確地采集生產線數據,以及合理的編排生產計劃與生產進度。
走出中控室,斜對門是消防保衛中心,消防保衛中心主任朱玉山正在大屏幕上監察全廠各個角落的設備安全情況。現在,消防安保工作已經實現了全面的聯動,只要有異常情況發生,報警器就立刻發出聲響,中控室內的顯示屏上會出現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監控錄像可以直接調出來顯示現場情況,方便中控室的值班人員判斷事故大小。
在觀察事故大小的同時,119指揮系統已經把信息傳到了消防隊,消防隊員整裝待發的一分鐘時間內,智能中心協同聯合研判事故大小,確定出警人數和車輛數目,3分鐘之內,救援人員就能抵達事故現場。而在沒有這套智能控制系統之前,各部門間來回的電話溝通要花上更多的時間,可能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中國的石化行業,能實現這樣的智能聯動,九江石化應該是第一個。”朱玉山說。
煉化的每一滴石油都飽含科技力量
對于質檢中心的李潔來說,她們做的活兒比過去細致了很多,整個工廠的產品出廠前,都要經過她這道關卡:化驗。對于油品來說,化驗有著更為復雜的程序,按照國家標準,一般航煤就有近30項的化驗程序,汽油或柴油則有18到20個左右的項目,每到程序都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包含有對油品的流動性、可燃性、物性以及組成等分析。
樣本采集時,李潔的同事要面對3000噸的油罐,抽取2.5升樣本油進行樣本制作,也就是總量的百萬分之一的量。如何從采樣到化驗都保持科學嚴謹,就成為關鍵。
在過去,采樣小組的工作人員要攀爬到20米高的油罐頂部,人工利用取樣工具采集樣本油品,上下花費半個多小時,還會造成部分油品的浪費。經過技術革新,采樣團隊使用了罐下密閉性采樣器,在油罐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分別開三個口子,引出三個管子,直接接入采樣器水龍頭。這種采樣器具是密閉循環的,采樣時,不會浪費油品。現在,這樣的采樣一次只需花5分鐘。
實際上,除了監測施工現場和消防,從化工物流到油田,從油氣煉制到油品檢測,所有的貨物、裝備等都將附有電子設備,不同的裝置之間、人與物之間能夠進行信息傳遞和監測。
物聯網技術也讓科技力量更深入地植入了九江石化的基因,一套用三維動畫還原出整個九江石化設備裝置的三維數字化裝置應用平臺即將完成一期建設。
回想起今年2月份三維逆向建模團隊開始建立時,信息中心主任劉平作搖頭狀,“開始我心里完全沒底,基本的軟件都不會用”。
在不到50平米的屋子里,一臺投影儀,20多臺電腦,是建模團隊工作的地方。工作人員時不時互相交流。所有工作人員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業余時間進行建模嘗試,從未有員工退出這個團隊,也沒有人怠工。
據團隊成員劉凈松介紹,以三維模型為基礎,可以通過傳感裝置,將現場設備的動態信息傳導生產管控中心,工作人員也可以實時查找設備的信息。
“九江石化智能工廠這樣的投入到底會得到多少回報?”大學生記者們這樣問九江石化總經理覃偉中。
“我們的實踐承載著‘中國制造2025’的夢想”他說。
(本文章摘自7月29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