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10
對互聯網一代來說,四〇四是熟悉的數字,它意味著網頁錯誤代碼(404)。但大多數互聯網一代不知道的是,四〇四是在西北戈壁灘上矗立57年之久的核工業基地,曾經創造出包括第一個反應堆、第一條核材料生產線在內的“核工業十個第一”。
涉核工作,不怕
今年剛從四川大學化工專業畢業的肖詩蕾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她當初選擇來到這里,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〇四)的神秘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這位90后的川妹子自嘲是個“好吃懶做”的人。在四川生活了22年的她,一心想離開四川,讓自己變得成熟一點、獨立一點。
四〇四的涉核工作沒有嚇倒她。雖然大學學的是非核專業,但肖詩蕾從學長學姐那里打探了一些消息,這讓她覺得輻射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肖詩蕾認為,與傳統化工相比,核化工只是處理的原料不一樣,她的專業技術并不會荒廢掉。更何況,這里有全國唯一的乏燃料后處理中間試驗廠等著她施展拳腳。
愛看戰爭片的父母沒有阻攔她。可同學們還是對此抱有不同的看法:“你去了待不上一個星期就會回來,那里就是戈壁灘嘛。”
苦頭的確不少。剛到嘉峪關時,肖詩蕾感覺喉嚨很干,一直喝水,她覺得自己肯定生病了。不過,兩個星期下來,肖詩蕾已經基本適應了這里的環境,還會反過來吐槽成都“蒸籠一樣的天氣”。她挺滿意自己的選擇:“公司是非常公平的,人才到這邊來完全有發展空間。”
據肖詩蕾介紹,她的學長學姐現在發展得都很不錯。有位工作一年的學姐,已經開始自己管理項目了。另外一位工作兩年的學長,更是成為價值幾千萬元的子項目的負責人。
肖詩蕾對未來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不需要自己能當總工,但是我要讓自己達到一個高度,不會輕易地被人取代。”
黃沙戈壁掩蓋不了發展潛力
同是90后,河南小伙兒王中魁進入四〇四的故事更具有戲劇性。
原本一心打算留在鄭州某設計院的王中魁,卻被那家單位放了鴿子,只得再次面對就業壓力更大的春招季。
在網上看到四〇四赴鄭州大學的招聘行程后,王中魁托女朋友幫他投了簡歷,又從實習所在地杭州風塵仆仆地趕到了四〇四招聘行程的下一站——合肥。面試官照顧他遠道而來,讓他第一個面試,他就這樣敲定了人生的首份工作。
王中魁還清楚地記得來到四〇四那天的情景。報到當天,他在火車上看了一整天的黃沙戈壁,“當時感覺心都涼了”。
失落感也曾出現在工作上。入職不久,王中魁就被派往某研究院參與核設施退役項目,專業學的是自動化,做的卻是施工日志、安全日志等文本資料的整理工作。
剛開始,王中魁的確心里沒底。面對最基本的廢物轉移單,他也會有“這是啥東西”的疑問。好在,同事留下了不少U盤資料,王中魁先是仿效固定的模板,而后又根據研究院的要求繼續修改,慢慢地就勝任了工作。
最初選擇核工業時,王中魁只是覺得這個行業“高大上”。從事核設施退役工作后,他更清楚地了解到這個細分行業的潛力。
目前,核設施退役和放射性廢物治理在國內外都有很大的市場份額。現在國內正處于第一批和第二批核設施的退役階段,有挺多的勞務項目。憑借豐富的經驗,中核集團很有可能走出中國,幫助別的國家進行核設施退役。
隨著工作的步入正軌,王中魁也有了把家安在這里的想法。今年4月,當時支持他進入四〇四的女朋友,申請從鄭州調到嘉峪關的方特歡樂世界。
有時,王中魁也會與自己的同班同學相比較。除了“離家有點遠”,相對于鄭州的房價和工資水平,嘉峪關的生活確實稱得上安逸。
有些事情沒法拿物質衡量
門朋飛選擇四〇四,則和自己年少時的兩次叛逆有關。
2006年夏天,高考成績不理想的門朋飛最后一個遞交志愿,他看到班里的同學都報考了陜西省內的學校。為了避免志愿撞車的情況,他最終選擇了省外院校的涉核專業——南華大學的核工程與核技術。
當時的門朋飛,只是在高中時學習過關于核的一些原理,“覺得原子彈很‘高大上’,具體咋回事兒不清楚”。報志愿的時候,家里人不了解,老師們都反對,他只好“我的事情我做主”。
等到2010年畢業時,有家在西安的核儀器廠,點名想讓他回陜西工作,可是性格叛逆的門朋飛就想“離家遠一點”。于是,當四〇四在學校開報告會時,他當場就把簡歷遞了上去。
其實,他選擇去四〇四還有另一層考慮,他知道這里有許多涉核的機密工作,也對此充滿興趣。
最初,分公司沒有讓門朋飛搞科研。他在物理檢驗班里搞過設備維護,出過黑板報,還寫過宣傳稿。沒想到,身為工科生的他,竟然可以把快板語言和近體詩融入宣傳材料中,頗受領導的賞識。然而,當得知入選公司宣傳人員培訓班時,他卻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焦慮起來。
一心想做技術的門朋飛多次向領導反映自己的愿望,2012年6月,他終于被調到四〇四的明星班組——“張同星班”,負責某材料制備技術研究項目。對項目一片懵懂的門朋飛,先是跟老師傅一起磨合設備,然后又總結課題組15年來的成功經驗,逐漸發現了工藝中的幾處紕漏。
在一年多的實驗過程中,課題組累計開展模擬試驗100余次,進行工藝改進5處,開展熱試試驗4次,使得該材料的產率有了顯著提高。2013年9月,門朋飛競聘成為分公司內最年輕的副主任工程師。
如今,門朋飛兼任項目管理員一職。不同于課題負責人,項目管理員還要監督課題的進展,給項目提供技術和物資的保障,這使他感覺很辛苦。
可是,有時他又覺得有些事情沒法拿物質衡量。門朋飛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四〇四的第一批老專家,每月只有5000元的退休工資。不過,每次一有技術論證會,他們仍然會從外地趕到北京,參與討論。
勞模精神還不夠
喜歡看《士兵突擊》和《亮劍》的李振峰,曾被同事們稱為“最能‘扛’的車間領導”。他2007年碩士畢業于湖南大學,才過3年時間,就已由一線員工成長為車間副主任。
實際上,他的轉變之路并不輕松。
李振峰本科學的是化學,碩士學的是分析化學。工作后,領導卻把他派去了工藝崗位。
李振峰早有心理準備。他說,在學校掌握的是學習能力,以前學過的高等數學、理論物理都能用上。“你不一定非要記住,但是出了問題,你一定要知道去哪里查”。
在2007年前,四〇四科班出身的本科生很少,再加上一部分函授生,就組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這給四〇四帶來的問題是理論研究不足。老師傅可以憑經驗調節流化床的空塔氣速,就是不會計算,也解釋不清楚。
通過將李振峰這樣的大學生下放到車間的方式,四〇四的老工人和大學生加強了知識上的互補,也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2010年時,李振峰主管的生產線曾經出現了故障。為此,他在崗位上整整工作了三天三夜,才將生產線維修好,從而挽救了幾千萬元的產能。
李振峰表示,他對當時的表現的確很自豪。但是,現在的四〇四,不僅需要累死累活的勞模精神,還需要管理上的創新。
為此,他改進了鈾轉化設備的檢修模式,將全面的、大量的檢修,轉變為輪換型、循環式的檢修。一個星期檢修一部分設備,既能保障產量,又可以降低工人的工作量。
依靠這個循環檢修的創新,以及一系列生產線上的安裝調試工作,李振峰先后獲得中核集團創先爭優“先鋒旗幟”、第四屆“核城十大優秀青年”、甘肅礦區“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
(本文章摘自8月8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