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22
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良鄉衛星城的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里,經過處理的中水清澈見底、沒有異味,魚兒歡快地游動……該污水處理廠是中冶集團下屬企業中國恩菲獲得的第一個特許經營協議(BOT)投資項目,二期建設規模4萬噸/日,近期將正式竣工通水。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大型央企掘金環保行業,中國環保行業企業規模偏小、分散,資金不足,技術水平也不夠成熟的格局正在改變。央企依靠深厚的技術積淀,在固廢處理、污水處理、煙塵治理、脫硫等領域掌握大量環保核心技術,大大提升了行業技術水平,縮短了中國環保技術與歐美國家的差距。
以央企唯一主業為節能減排、環保的中國節能集團為例,該企業以BOT等模式投資建設了生物質能發電、污泥發電等一批固廢環保項目,總投資近百億元,目前已在全國16個省份30余個城市投建固廢綜合處理項目近50個,日均固廢處理量占到全國固廢處理總量的10%。而以水務領域為例,中冶集團子公司中冶華天已通過BOT、TOT等模式先后投資運營了19個市政污水處理項目。
“未來將央企的品牌與技術優勢和民企的活力相結合,在產業內形成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條,可以有效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則認為,節能環保領域未來可以走“央企+民企”的新型商業模式。
據了解,不少進入環保產業的央企已在積極嘗試“混改”之路。中國節能副總經理張超認為,節能環保行業并不是壟斷行業,國資、民資、外資都將參與其中。“目前中國節能在境外的3家上市公司均有外資進入,多個二級子公司或項目公司中也有不少地方國資與民資合作方。”張超表示,未來公司會按照國家政策繼續積極引入社會資本。
(本文章摘自10月22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