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1-18
“基礎設施投資是國家應對經濟下行,克服‘三期疊加’的‘一把利器’,我們順應國家戰略,將基礎設施作為未來五年最為優先的發展方向。”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官慶在2015年中國建筑基礎設施業務工作會議上這樣說。
這家企業以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等創新模式積極參與國家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成績卓著。作為位居世界前列的建造商,在PPP模式的創新實踐中走在行業前列,它與徐州市合作實施的徐州地鐵1號線模式,已納入全國30個首批PPP試點工程,成為國家軌道交通建設PPP合作的示范項目。
創新融投資模式
2014年10月,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標徐州基礎設施打包項目,總合同額204億元,刷新了中國建筑單體中標額紀錄。由于項目合同額龐大、運營模式復雜,給項目的資金運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為了化解壓力,金融專業出身的中建華東總經理宋旋發揮了自己的專業特長,在項目的融資方案中綜合運用了股權融資、信托和資管計劃,資金來源有自有資金也有保險資金和銀行資金,還設計了項目間調劑、錯配、滾動投入的資金使用計劃,解決了三環北路、觀音機場二期項目資金問題;三環北路、觀音機場二期項目建成后,政府的購買服務用款再滾動投入到建設周期較長的軌道交通1號線項目,滿足1號線項目后期資本金需求,保證項目資金的整體平衡,待運營整體平穩后再通過資產證券化等途徑實現資金再利用。
這樣的舉措可謂四兩撥千斤,將資金需求量大的劣勢轉化為資金流動性強的優勢,實現“資金融合撬動大項目”,保證了項目順利落地。
找準自身定位
項目龐大、調動復雜,為了應對繁雜的困難,中建華東將自身定位于服務的角色,立足于創造公平、均衡的內部環境,積極調配各方資源,為參與建設的各工程局當好勤務兵。中建華東開創了在中建系統內部招投標的模式,帶動了中建系統18家具有各自技術實力的二級單位。在日常管理上,中建華東給予各參建單位充分的自主權和靈活空間,比如在大宗物資設備的采購上,中建華東只監管不干涉,利用集采平臺集中招標,不僅保證了價格優勢,也保證了物資設備的適用性。這一系列舉措,調動了這18家單位的積極性,確保了項目建設有序進行。
抓住工程根本
面對眾多項目參建單位,該如何調度?面對不同的工期節點、施工特色,該如何管理?中建華東的方法是抓住根本,嚴格把控施工進度和質量安全管理,打造出了徐州項目“潤物細無聲”的管理模式。
中建華東總經理宋旋通過對現場的管理,總結出“望聞問切一線工作法”,確保情況一線掌握、決策在一線形成、問題在一線解決。“一線”這個詞,在中建華東的安全、質量管理人員眼中還有另一層含義:指揮部在三個項目全線安裝了360°無死角的監控攝像頭,通過一根根網線,連接到指揮部的監控室,有專門工作人員在監控室輪流值班,各標段項目管理團隊每天早晚通過監控簽到打卡。同時,這根線還連著一張無形的“網”,項目建立了安全生產微信群,所有管理人員實時更新項目動態,讓問題無所遁形。
中國建筑副總裁馬澤平在視察該項目時這樣表達中國建筑的“雄心”:“要把徐州項目這個中國建筑首個PPP示范工程做成資本運作的典型項目、廉潔自律的陽光項目,建成經得起時間和風雨考驗的百年工程。”
短評: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作為知名央企、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是中國專業化經營歷史最久、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建筑企業集團之一,擁有從產品技術研發、勘察設計、地產開發、設備制造、物業管理等完整的建筑產品產業鏈條。從改革開放之初到今天,它一直以“創造”為犁、“革新”為劍,拓土開疆,展現了國有企業的底氣和銳氣。
這種創新,是不斷創新技術水平、管理方法、投融資模式,率先探索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更是固本開新,在求新求變的同時,始終抓住“質量”這一建筑企業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創新力量鑄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百年工程。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要“讓創新成為實現中國經濟升級的強大動力”“要把創新擺在國家戰略的核心位置”,這個要求,需要更多像中國建筑這樣對行業具有引領和輻射作用的大型國企,率先以新除舊、以新固本。唯此,才能以創新贏得企業的未來、行業的未來,贏得中國經濟的未來。
(本文章摘自11月18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