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國際合作新模式首星
成功發射中國航天探索商業發射新空間
成功發射中國航天探索商業發射新空間
“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國際合作新模式首星
成功發射中國航天探索商業發射新空間
成功發射中國航天探索商業發射新空間

發布時間:2015-11-24
近年來,我國航天“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商業模式不斷創新。老撾衛星項目“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的新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隨著我國衛星發射管理系統的更加智能、服務模式的更加多元、客戶定位的更加精準,中國航天將在增長迅猛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開辟更為廣闊的空間。
11月21日0時07分,“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中國航天向東盟地區出口的首顆衛星。但老撾衛星項目的意義還不止如此。據介紹,中方不僅負責發射,還會為老撾建設衛星系統,并一道開展商業運營。這開創了中國航天“天地一體化+商業運營”的國際合作新模式。該模式是如何獲得老撾青睞的?它又將給中國航天商業運營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經濟日報》記者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采訪。
項目分兩階段進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老撾衛星項目的總承包商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下屬的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亞太公司”),發射衛星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研制,而衛星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
“中國航天是在與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對手經過激烈競爭后,才贏得了老撾項目的。”亞太公司總裁助理丁詠冰向記者回顧了這一項目的主要歷程:2006年,老撾政府啟動“國家電信改造計劃”,并邀請亞太公司協助對電信改造計劃進行技術論證,雙方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10年,雙方簽署《老撾衛星廣播通信系統建設合同》;2012年,老撾衛星項目在老撾首都萬象正式啟動。
另據了解,老撾項目分為建設和商業運營兩個階段。在建設階段,由中方為老撾發射一顆廣播通信衛星,并建設衛星地面測控系統和衛星廣播通信系統;在商業運營階段,老撾將與亞太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以老撾市場為切入點,開拓湄公河次區域地區衛星通信市場,為當地提供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通信系統集成、無線寬帶接入等服務。
“衛星在軌交付后,項目將轉入第二階段。”丁詠冰說,目前中老雙方已經簽署了合資公司股東協議,共同開展老撾衛星項目商業運營。合資公司注冊資本1500萬美元,其中老撾衛星國有企業出資45%,亞太公司出資35%。老撾衛星項目也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重要項目。
新技術帶來新體驗
“‘老撾一號’衛星所使用的東方紅四S平臺,首次采用了綜合電子系統、國產鋰離子蓄電池等技術,進一步提升了衛星承載能力和技術水平。”“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總設計師李峰說,東方紅四S平臺能夠幫助衛星以更小的體積和更少的重量實現更多的功能。
李峰介紹,綜合電子系統讓衛星管理更加智能,以前靠硬件實現的控制,現在只用軟件運行就能實現。“以前的軟件如同一個個孤島。比如,一臺計算機控制衛星溫度,另一臺控制衛星姿態,它們之間很少交互。如今,通過綜合電子系統,所有軟件都在一個系統內運行,這樣就能實現信息更高效的溝通和利用。萬一出現某些故障需要關掉次要載荷,綜合電子系統便能按照地面指揮的策略自動執行。”
“老撾一號”通信衛星總指揮周志成表示,東方紅四S平臺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為滿足國際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基于東方紅三號平臺和東方紅四號平臺研發出的全新平臺。該平臺從容量上介于兩平臺之間,屬于中型通信衛星平臺范疇。在載荷、分系統領域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整體效能實現了躍升,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可以說,該平臺具備‘小而精’的特點,很好滿足了中等容量、高技術指標的國際用戶需求。”周志成說。
據介紹,應用在“老撾一號”衛星上的新技術,將會移植到東方紅四系列平臺上。憑借“老撾一號”衛星的研發,提升了東方紅四系列平臺的水平,也加速了東方紅五平臺的研制。
國際市場前景廣闊
“一個新平臺、新模式的推出,如果不能很好地提升用戶體驗,就很難推廣得開。”岑拯說,今后中國航天“走出去”提供整體化服務一定會更加注重挖掘用戶的需求,更加注重改善用戶的體驗。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中國航天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今年8月,航天科技集團提出,將于2022年左右建成一個“16+4+4+X”,即由16顆0.5米分辨率光學衛星、4顆高端光學衛星、4顆微波衛星以及多顆視頻高光譜等微小衛星組成的0.5米級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系統,并將于2016年年底前執行首次發射。今年9月,航天科技集團成立北京四維商遙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將為全球用戶提供以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觀測能力的全天候對地觀測的遙感數據服務和應用系統解決方案服務,以及針對國土資源調查、測繪、國防安全、環境監測、金融保險以及互聯網行業的增值服務。
美國知名企業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負責人曾表示,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將面臨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衛星產業收入2030億美元,全球衛星及應用產業進入21世紀以來年均增長率保持1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對已經形成衛星制造、發射服務、衛星運營、地面設備制造與服務提供的完整產業鏈的中國航天來說,還有更多空間、更多機遇有待探索、開發。
(本文章摘自11月21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