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中國制造的“國家名片”
“華龍一號”:中國制造的“國家名片”

發布時間:2015-12-15
今年5月7日,“華龍一號”首堆在福建福清開工。僅半年后,“華龍一號”就落地海外,先后被英國和阿根廷市場接受,成功引領中國核電躋身世界核電第一陣營。“華龍一號”成為中國高端制造業走向世界的一張“國家名片”。
那么,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華龍一號”有哪些技術優勢?如何加快中國核電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就此,記者專訪了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
記者:請介紹一下“華龍一號”的技術優勢和最新建設進展。
錢智民:“華龍一號”示范工程今年5月開工,標志著我國已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品牌。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品牌,“華龍一號”技術是相當過硬的,截至目前,共獲得743件專利和104項軟件著作權,其核島廠房可以抵御商用大飛機的撞擊,也可抵御日本福島核事故中的地震震級。
目前,國內“華龍一號”工程建設情況良好、受控。福清核電6號機組是第二臺“華龍一號”機組,已于今年8月27日完成基坑驗槽核安全檢查,施工準備已就緒,計劃于今年年底前開工建設。
記者: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華龍一號”達到了怎樣的安全標準?
錢智民:國際上對核電的安全標準有具體的衡量指標,比如說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堆浸熔化概率和大規模放射性釋放概率,這個概率越低越好。去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對“華龍一號”通過了安全評審鑒定:“華龍一號的安全水平跟現在國際上先進的三代壓水堆相當,某些方面甚至還略好一些。”
記者:“一帶一路”戰略中,國際核能合作有多大潛力?
錢智民:“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尤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對核能的需求是巨大的。另外,核能不僅是能源,還代表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綜合國力。所以“一帶一路”的很多沿線國家都希望能夠發展核能,這就給正處于核電發展上升期的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
記者:“華龍一號”現在“造船出海”了,已在英國和阿根廷落地。出口一臺核電機組能給我國帶來多少經濟效益?
錢智民:“華龍一號”已經全面實現國產化,可有效帶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對加快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從目前我們在國際上已經出口的核電機組來看,每一臺核電機組直接帶動的產值大概為3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另外,它還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下一步我國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也非常有意義。
記者:“華龍一號”走出去取得哪些進展?
錢智民:“華龍一號”示范堆在國內開工,我認為這意味著中國的壓水堆核電水平已經進入國際最高、最先進的陣營了,這為中國核電的出口和對外核能合作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實際上,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已取得豐碩成果。目前中核已累計出口6臺核電機組、5座微型反應堆、兩個核研究設施及1座研究堆,為我國廣泛開展核產業國際合作和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繼英國、阿根廷項目之后,我國的核電技術在“走出去”方面,還會有哪些新舉措?
錢智民:中國、法國、英國聯合在英國建設核電站這件事,本身就標志著我國的核電發展水平或技術能力已經進入國際第一陣營。現在除了和英國這樣的傳統核強國和傳統發達國家合作外,我們也在謀求與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在核電技術方面的合作,比如在拉美地區、中東地區以及亞洲地區等。
(本文章摘自12月15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