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6-08-12
“喏!找‘第一網管’,范志剛就是他。”在常州電信分公司他是一個低調的“名人”,老員工對他并不陌生。
這位皮膚白皙的瘦高個兒,不善言辭,60秒卻能打150多個字,還有一雙“火眼金睛”。他有一個絕招——從成千上萬的通訊字符中迅速鎖定異常。
上世紀90年代,在人們眼里計算機可是一個稀罕物,通常裝在一個玻璃房里面,只有專業的技術員才能操作,一般人壓根接觸不到。1996年,中專畢業的范志剛卻“觸網”了。
中專畢業后,19歲的他就被分配到常州郵電局交換維護中心,承擔起交換機的維護工作。他說:“機房是手工維護,根本沒有遠程維護,更別提有現代化的網管系統。”那時候,下鄉就成為這位年輕人的工作常態。
就在這一年,單位的機房里出現了第一臺“奔騰”電腦,就像用慣了電話機的人,突然看到了“大哥大”一樣感到新奇。
“到底如何操作?”這是盤旋在他腦海里的新問題。
“我當時是中專學歷,與我一起進局的新員工中,幾乎清一色都是本科生。加上,迅猛發展的通信技術,讓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幾乎變得‘無用武之地’。”初入職場的范志剛第一次體驗到來自工作上的壓力。
他開始一摞一摞往宿舍搬書,有同事開玩笑說他是“書店老板”。 “我下了一個決心,年輕人不能‘混日子’,要適應電信企業變化,必須從學以致用提升素質開始。”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與現在不同,那時學習計算機實操的機會少,必須一板一眼從理論學起。于是,宿舍變成了書房,下班后,他把自己完全“埋”進書海里,常常一“下海”就是一夜。讀了寫、寫了讀,做事細致的他,密密麻麻地記下了一本又一本電腦技術筆記,“吃進”了陌生的編程語言。
他還拿下了計算機應用專業大專學歷。“我參加大專自學考試,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
“了解了基本的知識,還要與工作結合起來。”他學習各種交換、傳輸、接入網等方面的電信專業知識,不僅參加了網絡交換機、路由器等網絡管理、安全等技術培訓和小型機的維護、管理等培訓,還通過了高級程序員水平考試。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剛入職的小伙子成了對電腦精通的“網管”,掌握了電信交換網、傳輸網、計算機網絡技術及各類主機、數據庫的維護管理技術。
剛踏進常州電信還不到兩年,他便參加到一項高難度的系統開發項目中,與全國五一勞動獎獲得者黃國慶一道,進行光通信統一平臺集中監控系統的開發。
“這個系統是一個型號多、種類雜、涉及到富士通、AT&T、西門子、諾基亞等多家世界知名企業近十種設備的大型電信監控系統。”范志剛說,由于國外大型的設備廠商僅提供產品,不提供任何通信協議,甚至連監控的接口也沒有,許多專家都認為不可能實現集中監控,開發難度太大,讓很多企業一籌莫展不敢“接單”。
范志剛沒有多抱怨,卻暗下決心:“我們并不信邪,沒有現成的通信協議,還可以用‘笨辦法’,借助儀器將設備通信過程中快速遞顯的字符和信息‘拷貝’下來,再去尋找其中的關聯性及運算方法。”
這是唯一的選擇,由此帶來的工作量令人難以估量:別看都是數字,但需要成千上萬條的通信命令及上萬個0101代碼,成千上萬次的拆解分析。即便他是一個細心的人,但稍有不小心也會深陷其中的“死結”。
“好多次,我和同事一下班就趕往一百多里外的揚州,到放置某種型號PDH設備的電信機房去和抄寫協議代碼,然后連夜趕回機房進行整理、解剖、分析。”直忙到凌晨,他們第二天還得繼續上班。
經過500多天的琢磨,項目開發面臨的“堅冰”被打破——實現了統一平臺集中監控系統。毫無爭議,這套系統在驗收評審中受到了江蘇省各路專家的一致好評。2000年在江蘇省推廣,并獲常州市計算機推廣應用成果二等獎、江蘇省電信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由此,常州電信不僅取得了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成功經驗,還有效節約開發成本400~500萬元。
此時,他已成為技術“達人”。之后,他又相繼參與了本地網多制式交換機集中監控系統、本地網內部核心網管系統、本地網大客戶網管系統等6個管理系統的開發組建,共為企業節約投資近千萬元。
2002年,他調入常州分公司計算機中心,擔負著公司內部核心網絡的規劃、建設和維護工作。他在這里又創造了一項“精致”的成績——讓這些配置很低的設備安全運行了9年,整個網絡未出現一次重大事故,為企業節省了大筆更換設備的投資。
考驗接踵而至,一個名為“沖擊波”的病毒發作,很多企業、家庭電腦“中風”了。可常州電信分公司機房卻毫發無損。就在此之前,范志剛就根據信息通報,對公司內部網絡提前配置了端口封鎖和安全防范措施,遏制了病毒的入侵。
在2006年,他參加了第二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在常州市、江蘇省及全國總決賽中,連獲第一名,被人稱為“第一網管”。
2011年,他進入了新的領域,開始獨立負責公司云計算平臺的管理及維護工作。
他說:“不斷學習新技術并應用到生產中,這是我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企業與個人的共同成長。”
本文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