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大國重器:攻克世界在研最大水陸兩棲飛機
鑄就大國重器:攻克世界在研最大水陸兩棲飛機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6-10-10
大飛機實現大突破
7月23日,一個龐然大物從中航工業通飛華南公司裝配中心廠房緩緩下線,標志著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完成總裝,全面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它的設計制造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空白,為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我國“三個大飛機”之一的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承載著國家使命。AG600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我國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是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堪稱國之重器。
AG600飛機按照“水陸兩棲、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設計思路,采用單船身、懸臂上單翼布局及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選裝4臺渦槳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53.5噸,20秒內可一次汲水12噸。全機共有5萬多個結構及系統零部件、近120萬個標準件。
研制如此大規模的特種飛機,對中航工業通飛來說是第一次;對中航工業而言,研制如此大體量、在陸地和水面上都能起降的特種飛機,也是第一次。
從2009年9月5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啟動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研制項目起,到2016年7月23日完成飛機總裝,歷時6年10個月。
一路走來,從立項、設計、各大機體商聯合制造,到適航掛簽、總裝,種種艱難險阻中,烙刻著航空人在大型特種飛機研制中的執著堅韌與創新突破。
自項目啟動以來,AG600受到各界高度關注。更讓中航人自豪的是,一支年輕的團隊,伴隨AG600的研制快速成長起來。
AG600國產化率90%以上
女兒給徐美芳畫了一幅畫,把媽媽和自己畫得很遠。“媽媽一直在加班,不能在家里陪我。”5歲女兒的抱怨讓徐美芳很是愧疚:“做為一個飛機設計師,真沒有時間陪孩子。”
女兒還小,不能理解媽媽心中的焦急。當時,距離AG600飛機下線還有4個月,而全機將近5萬個零件、近100萬緊固件,大山一般壓在徐美芳所在的中航通飛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通飛研究院”)結構設計團隊肩頭。為了讓AG600飛機早日總裝下線,“7-11”(每周工作7天,每天11個小時)模式成了徐美芳和團隊的工作常態。
潘日進,中航通飛研究院AG600飛機機翼副組長,作為一位年輕的“老同志”,說起跟產的經歷,津津樂道:“一開始供應商很強勢,因為他們參與的型號多,制造經驗比我們豐富,但是我們不怕啊!我們拼命學,邊學邊思考,通過大量的現場問題總結經驗方法,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設計要求。”令他驕傲的是,其他型號研制時經常出現油箱蓋漏氣現象,而 AG600的油箱氣密試驗一次就通過了。
將近7年的歷練,他們“羽翼漸豐”。AG600研制過程中,研制團隊先后攻克了氣水動融合布局設計與試驗技術,高抗浪船體設計與試驗技術,復雜機構高支柱起落架設計制造技術等多項難關,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陸兩棲飛機設計研發技術體系,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全面提升了我國水面飛行器(包括水上飛機、水陸兩棲飛機、地效飛機等)的設計和制造能力,為新型水面飛行器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航工業青年“叫得響、打得贏”
在中航通飛華南總裝廠房內,AG600飛機上方掛著一條鮮紅的橫幅: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于祖國的人。
“既是航空人,就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辛苦。”這些年輕人為了AG600無怨無悔地打拚。
“與AG600共同成長,這群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他們的學習能力、自我成長能力是驚人的。”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趙霞軍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通過AG600大型項目的實戰演練,這支團隊迅速成長起來,叫得響、打得贏,值得點贊!”
“AG600的設計全部采用三維出圖,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中航通飛研究院設計師范紹強和團隊遇到了難題,設計室全力攻關,一步步摸清三維出圖的方法,燃油、動力、氧氣、防冰、氣墊、空調、防火各個專業間相互協調的難題被逐個擊破,為各部門協同作戰打下基礎。
中航通飛華南公司32歲工段長張恩琦以“精、準、嚴”的管理方式,帶領團隊克服內部零組件、標準件缺件,外部航特結構、過渡件欠裝等不利因素,對液壓系統、操縱系統、燃油動力系統、環控系統、起落架系統、結構系統的一系列安裝問題和設計問題,“啃硬骨頭”般逐一突破、解決。在全機液壓導管管夾組件更換自鎖螺母的設計更改工作中,全段人員一周內完成了1300件管夾、2600件自鎖螺母的更換。
AG600項目復雜,尤其是前期鋪設電纜時,相比小飛機的30、40根電纜,AG600要鋪設500根電纜,其中最長的一根要從機頭貫穿到機尾,密密麻麻一大堆。
中航通飛華南公司205總裝廠的一線裝配技師們沒有被嚇倒,“在技術、設計的指導配合下,一點一點把500根電纜鋪設好,這就是個精雕細琢的活兒,我們堅信,一定能把AG600做好。”80后電氣操作工郝維興說。
飛機裝配可不簡單,幾萬個零件一起組裝的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需要團隊進行創新性思維。機翼轉動時有卡制,他們向老師傅請教,大膽動手實踐,利用運動機理巧妙避開;在為飛機制作真空隔離膜時,引入飛機對稱原理,既節約成本,還縮短了工期……這群年輕人像海綿一樣,向兄弟單位學習、向老師傅和老專家請教,迅速將新知識轉化吸收,并加以創新。
AG600結構設計師佟德喜,后機身負責人,也是前期后機身唯一的組員,被戲稱為“光桿司令”,所負責的部段零件有3000余個。進入結構詳細設計發圖階段后,他每天快節奏工作近16個小時。
AG600的背后,是親人們默默的理解與支持。父親住院仍在一線的陳健,無暇陪護待產妻子的范紹強,長期駐廠跟產的閆平、談言鵬……他們知道,“只有把AG600干好了,才對得起國家的信任,才對得起家人的付出”。
AG600在珠海總裝下線那一天,看著設計圖紙里的模型變成總裝廠房里的蛟龍,年輕的通飛人一起奮力揮舞著紅旗歡欣吶喊,難以抑制地流下激動的淚水。
本文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