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漢李雁鴻:再難也要把油從蒙古國采回來
硬漢李雁鴻:再難也要把油從蒙古國采回來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16-10-20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深情遼闊、沉醉壯美的一曲草原之歌《鴻雁》用來形容李雁鴻,再恰切不過了。
作為大慶油田海塔指揮部塔21作業區經理、黨支部書記的李雁鴻,2013年7月被派到蒙古國境內塔21作業區。幾年下來,產自蒙古國塔木察格油田的原油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這個北方漢子被草原的烈風吹得臉如鐵鑄,身如鐵打,煉就成一個真正的草原“石油鐵人”。
蒙古國境內塔21作業區剛剛組建時,當年的產量任務是10萬噸,李雁鴻到時欠產1.7萬噸。盡快擴大作業區生產規模,盡快把原油產量搞上去,成為當務之急。
擺在李雁鴻面前的擔子絕不輕松:人員緊張,中方加上蒙方員工30多人,而床鋪只有十幾張,晚上睡覺要輪流睡,或者兩人擠在一張床上。中方餐廳設在一間沒有投入使用的浴室內,在狹小的板房內,就餐要分3批,餐椅不夠,大家就站著吃。由于口岸限制,食品供應不及時,蔬菜和豬肉更是稀缺品。員工們編成了順口溜:“采購依靠外援,分批站立就餐,餐廳設在浴室,睡覺床位輪班。”
生活上艱苦,生產上更是艱難。21作業區的井靠柴油發電保運行,柴油要從烏蘭巴托運來,其間審批環節復雜。路途遙遠,道路泥濘,一般要一周左右才能運到現場。油井因柴油供給不及時經常停運。
更令李雁鴻頭疼的是企地關系管理異常棘手,與只有一道鐵絲網間隔的蒙古國協調更是不易。李雁鴻到作業區不到3天,就接到蒙方環保部門和技術監督部門的3張罰單。
難題和困難接踵而至,李雁鴻壓力陡增。而從小在大慶鐵人氛圍中長大,作為“油二代”的他,身上有股不服輸、“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勁頭,他不斷給自己打氣:“這困難、那困難,不能成為完不成產量任務的借口和理由,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考驗一個人,再難也要把產量搞上去。”
李雁鴻說,原油采出來卻拉不出去,這是作業區最大的困難。當時,有4家蒙古運輸公司負責拉運原油,由于蒙古罐車大多接近報廢,每天能出勤的罐車常常不足10臺,加之雨季草原道路泥濘,運油車常常深陷其中,動彈不得。
李雁鴻急了,督辦蒙運輸公司搶修壞損車輛,協調動員蒙運輸公司制定執行按噸計酬的考核規定。同時,組織作業區人員督查路邊停車,他協調中方施工單位,幫助拖拽陷入泥坑里的蒙古運油車。后來,運油車出勤率由35%提高到70%以上。
一天夜里12點多,李雁鴻到現場監督運油車輛,在離作業區75公里處發現兩臺運油車??柯愤叄敃r司機正在車內睡大覺。他叫醒司機把油罐車開走,雖然已是凌晨1點多了,他很興奮:“今晚這兩罐油拉過去,等于我們又搶回了60多噸的產量!”
隨著競爭局面的形成,油罐車從原來的“油等車變成車等油”,原油采出來拉不出去的問題得到解決。
李雁鴻話不多,他處處事事身先士卒就是無聲的指令。作業區110臺柴油發電機中有74臺是老舊的,導致發電站經常發生故障,造成大面積停井,嚴重影響油田生產。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寒冬暴雪,只要一來電,也要立刻叫醒深夜熟睡中的工人們,趕到井場上,啟井保產量。
蒙古國草原的冬夜,寒風刺骨,雪霧迷漫,零下40攝氏度的高寒天氣里,李雁鴻和員工們奔走啟井,直到把所有的油井重新啟抽,大家才搓著幾乎凍僵的手,回去睡覺。
要說李雁鴻是“鐵人”不假,他的一個經歷令人驚嘆。一次,他牙痛得幾天幾夜睡不著覺。“牙痛不算病,痛起來真要命”。天寒地凍打不倒的李雁鴻,被牙痛放倒了。
為了不影響工作,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他舉著鐵鉗,一狠心,自己將痛牙拔下,這一舉動驚呆了眾人。對他而言,敢給自己拔牙都不算是大事,肘部風濕抬不起胳膊來,更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隨著作業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目前,作業區年產量從2013年的10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46萬噸,2016年計劃生產原油61萬噸,以年增產20萬噸的速度穩健發展。雖說生活條件好了,回到蒙古國,李雁鴻至今仍住在板房里。“板房挺舒服。”他一臉風霜,樂呵呵地說。
為了油田這個“大家”,李雁鴻卻無暇顧及自己的“小家”,父母住院,妻子患風濕病,孩子考大學,這些需要他作為兒子、丈夫、父親的陪伴時,他都沒能陪在身邊。掐指一算,有時一年下來,他在家里的時間只有20多天。他內心的愧疚,常常用一句“習慣了”加以掩飾。
李雁鴻獲得了一系列榮譽,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大慶油田公司功勛員工、大慶油田優秀共產黨員等。
蒙古國歷史上是草原絲綢之路的要沖。如今,在“一帶一路”重要發展機遇期,李雁鴻這個草原“石油鐵人”領頭雁帶著他的團隊更高地飛翔。
本文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