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中國交建“五商”戰略實現轉型升級
經濟參考報:中國交建“五商”戰略實現轉型升級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6-12-06
近年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嚴峻的競爭環境,中國交建精準地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的戰略定位和目標,推進機構改革,從以往的“承建商”向多元化業務轉型,使企業進入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期。
在“五商中交”戰略的指引下,中國交建成長為一個擁有一批世界一流企業的世界500強央企,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咨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的一體化業務。同時也為中央企業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貢獻。
“五商”戰略實現多元轉型
2013年,中國交建提出了打造“五商中交”的戰略定位和目標。具體而言,是以提升專業整合能力、產業鏈整合能力、融資能力為重點,打造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綜合體開發運營商、特色房地產商、基礎設施綜合投資商、海洋重工與港口機械制造集成商。
作為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戰略升級,“五商中交”從全局上、系統上對中國交建未來發展明確定位:從由一頭獨大的“承建商”,向總攬全局的“承包商”、“投資商”、“發展商”、“集成商”轉型;從單純的工程施工,向設計施工總承包、技術研發、采購、物流等完整產業鏈升級;從低層次、低附加值的施工作業,向高端、高附加值的工程產品升級;從以國內市場為主,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舉轉變升級。
中國交建相關負責人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打造“五商中交”戰略是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作出的戰略升級,在繼承發揚傳統優勢和發展路徑的基礎上,加快產業鏈上下游業務和技術的整合,全面向海外、城市、鐵路軌道、海洋等進軍,積極推動從承包商、制造商向投資商、運營商、發展商轉型升級。
在經濟新常態下,圍繞需求導向、市場導向,提高產品供給能力,中國交建以“五商中交”戰略。發揮多個領域一業為主、多元布局、多位一體的全產業鏈協同優勢,實現了發展戰略和模式的轉型升級。
通過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中國交建在公路、港口、疏浚、特大橋梁、工程裝備等方面,打造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優秀企業,體現了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國家戰略和經濟發展責任擔當中的“大國重器”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五商中交”戰略推進以來,中國交建還同時打造自己的金融產業體系。 2013年至2015年,中國交建先后成立中交財務公司,中交資產管理公司,中交建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證券化、租賃、產業基金等方式,組合多種金融工具,挖掘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綜合開發,基建裝備制造等領域的投資潛力。
通過對地方政府提供金融支持,中國交建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金融機構等方式,帶動主業經營。這些公司利用社會資本,既為中交業務的開展提供金融支持,同時拓寬了主業市場空間。
兼并重組完成產業聚集
在堅持“五商中交”戰略的同時,近年來中國交建在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動作頻繁。2010年8月,中國交建收購了世界著名海上鉆井平臺設計公司Friede Goldman United,Ltd.(簡稱“F&G”)100%的股權。
2015年4月,中國交建所屬中交國際收購澳大利亞約翰·霍蘭德公司(John Holland)全部股權。這是中國交建繼收購美國F&G公司后的第二例跨國并購。中國交建方面表示,所有這些將有效拓寬中國交建主業范圍,有利于促進“五商中交”戰略的海外落地。
不僅如此,進軍房地產也是中國交建重大戰略之一。2015年,中國交建收購綠城中國,不僅令持續一年有余的“融綠股權”之爭塵埃落定,也令中國交建在房地產行業的戰略布局再添籌碼。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國交建與綠城中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可以給綠城中國帶來巨大的戰略價值,同時將促進中國交建房地產板塊業務的快速發展,為實現房地產板塊與其他板塊聯動打造堅實基礎。
事實上,中國交建發揮核心主業產業優勢的同時,通過不斷實施兼并重組,實現了產業聚集和升級。在央企重組整合方面,中國交建強強聯合新設合并的組建方式被譽為中央企業戰略重組的典型案例。
并購美國F&G公司,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大型海工裝備核心技術的壟斷;并購澳大利亞John Holland公司;提升了中國交建在鐵路、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服務能力,為開拓全球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市場提供支撐;在混合所有制探索方面,兼并重組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收購控制綠城中國,不僅進一步實現了地產業務拓展,同時還獲得了多種所有制資本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改革經驗。
PPP投融資獲得多方共贏
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簡政放權,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呈現大型化綜合化,這就需要中國交建與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高端對接,為地方政府提供一攬子的綜合服務。在此背景下,中國交建以PPP等多種投融資形式,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發揮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重要作用。
2014年以來國家大力推行PPP模式,中央到地方均推出大量PPP項目。PPP模式大規模推廣實施,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事實上,中國交建對PPP模式已有近10年的探索和發展,在很多區域和領域先行先試、創新突破,走出了實踐運用PPP模式的有效路徑。
中國交建方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年來,通過對接了解政府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截至2015年底,中交集團已與59個省、市地方政府,簽署72項PPP投資合作協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省市是中交集團主要合作對象,公司90%的資源投在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缺管理的中西部地區。
具體而言,中交集團投資建設的高速公路PPP項目涉及投資額近2200億元,絕大部分集中在貴州、重慶、湖北、云南等省份,開創了與欠發達地區政府合作的新模式。在貴州,中交集團注入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政府配置政策和資源,政企優勢有效銜接,中交集團把高效率、低成本優勢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截至“十二五”期末,中交集團已在貴州投資9條高速公路,投資總額849億元,雙方合作加快了區域大交通建設,引領了區域大發展,貴州省更是成為西部首個縣縣通高速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重慶、貴州、云南、廣西等地,中交集團還創新推出了一級+二級土地開發聯動、產業園開發+招商引資、圍海造地+收益分成、城市綜合開發+產業導入等幾十種商業模式。
資料顯示,集團在全國各地采用PPP模式實施政府購買服務類項目近100個、涉及投資額近2000億元,項目履約率達100%。通過PPP模式,中國交建走出了一條“三方共贏”的實踐路徑:即政府獲得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公共產品,公眾獲得優質服務,企業獲得合理回報。
本文摘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