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央企青年挺膺科技創新最前沿
中國青年報:央企青年挺膺科技創新最前沿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4-11-08
近日,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1.2萬米深智鉆機在四川德陽交付,是中央企業為國家超深層油氣開發提供的又一“大國重器”。這一成果的背后,有一群斗志昂揚、充滿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他們下定決心: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地球深部進軍。
記者從中央企業團工委獲悉,青年科技人才約占中央企業科技人才的七成。長期以來,國資委黨委高度重視青年創新創效工作,最新修訂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新征程中央企業青年創新創效活動的意見》,要求各中央企業黨委把青年創新創效活動作為一項戰略性工作。
中央企業共青團積極組織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價值創造,構建“政治引領+平臺載體+人才培養+成果落地+生態構建”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團結組織動員廣大央企青年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挺膺擔當。
抓思想強化素養提升
“同先輩相比,我們身上多了什么”“同先輩相比,我們身上少了什么”“同新時代企業發展需要相比,我們還需要什么”,2022年,這3個問題大討論,在101家中央企業、11萬個團組織、487萬名團員青年中全面展開。廣大青年在思想洗禮和實踐鍛造中,不斷激發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接續奮斗的精神力量。
位于石家莊市的中國電科產業基礎研究院,曾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只晶體管、第一只實用化硅集成電路等。如今,這里是我國重要的高端核心電子器件供應基地,6000多名科技工作者正奮斗在科研生產前線,為我國國防事業、信息產業等不斷提供“芯”動力。
2011年加入該研究院的宋旭波,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在芯片基礎研究領域甘坐“冷板凳”,一坐就是10多年。“我們要心無旁騖、敢為人先,挺進科學研究‘無人區’。”宋旭波說。
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在核工業、航空航天、飛機制造等關鍵核心領域,“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在新時代央企青年中傳承和發展。
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青年員工鄭雪聆聽了老一輩科學家舍小家為大家、愛國奉獻的人生經歷后說:“我堅定了博士畢業繼續留在這里奮斗的決心。”
目前,中央企業關于“三個問題”開展了專題學習50余萬人次、大討論20余萬人次、青年宣講近10萬場,已形成具有央企特色的青年思想政治引領新模式。
搭平臺建設人才體系
完善青年創新創效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構建全級次全鏈條全方位培養體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是中央企業團工委服務青年成長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33家中央企業對青年科技人才擔任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重點項目(課題)負責人或骨干的人數或比例作出明確的制度性安排。中央企業共青團深入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百-萬-百萬”科技人才培養工程,確保“十四五”末,40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提高到120萬人左右。
在中國石化,參加青年科技精英賽獲得前10名的選手,不僅能獲得不低于200萬元科研經費支持,還將被聘為直屬單位專家或高級專家,職業生涯晉升周期平均縮短8年至10年。
10月21日,由中國兵器裝備團委主辦的青年創新創效研討會落幕。這不僅僅是一次研討會,更是一次“賽馬”——68名青年科技骨干圍繞智能網聯芯片、智能化懸架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發展趨勢,分享各自的思考和實踐。
在中央企業,像這樣為青年成長發展而搭建的“青”字號品牌還有很多。中國華電、中鋁集團、中國鐵建、中國物流等積極推動勞模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青年創新工作室“三室聯動”一體化管理,為青年創新創效搭建平臺。
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從職業院校畢業,在一線一步步成長為大國工匠。以他為帶頭人建立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勞模創新工作室里,還設有青年創新工作室,目前已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自主解決技術難點130多項,培養徒弟30余人。
中國電建團委主辦的青年論壇,成為團組織發現、培養青年人才的有效平臺。10多年來,從中走出的眾多項目總工、年輕干部,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條戰線的中堅力量。國家能源集團最新實施的“菁英”人才計劃提出,力爭到“十四五”末,建設一支1000人至1500人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
最近,中央企業團工委會同中國科協有關部門正在遴選100名以上科技骨干,納入青年人才托舉工程,為30歲左右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成長的“第一塊踏板”。
重價值強化成果落地
自2000年以來,青年創新創效活動一直是中央企業青年工作的重要品牌。國資委黨委最新修訂的《關于深化新時代新征程中央企業青年創新創效活動的意見》明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青年在創新中的獨特優勢,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項目轉化和科技成果賦能。
目前,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央企業專門設立青年創新基金。中國有研連續37年打造“青年基金”“青”字號特色品牌,大力支持青年開展創新創效,累計為600余名青年人才提供創新創效“原動力”。近幾年,有25%入職5年內的青年基金獲得者在4年內晉升高級職稱,晉升周期比職稱考核方案設定的7年時間縮短了3年。
黨和人民需要,就是青年突擊隊集結的號角。國家電網南瑞集團圍繞“科技強基賦能”組建14支創新型青年突擊隊,相繼攻克31項關鍵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各中央企業組建“急難險重新”青年突擊隊6.7萬余支、創新創效團隊3.7萬余支,形成國家級創新創效成果8000余項。
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一位“創新策源的領軍者”——成飛黨委書記、董事長隋少春。在他的推動下,成飛授權專利連年大幅增長,一大批自主研發成果在多個機型上實現工程化應用,大幅提升了戰機的研制效率。
促進科技項目轉化和科技成果賦能,更加重視青年創新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央企業深化新時代新征程青年創新創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中國華能充分調動企業內外專家資源,積極為青年科技人才牽頭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技術產品提供孵化轉化支持;中國航材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促進創新成果由項目向產品和商品轉化,并對作出重要貢獻的科研骨干人員進行獎勵和激勵。
中央企業共青團堅持尊重創新客觀規律,努力營造敢為人先、勇于冒尖、大膽質疑、創新自信的良好生態。中國聯通出臺了《科技創新容錯糾錯實施細則》,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容錯糾錯,寬容“探索性失誤”,形成“發現此路不通,也是一種無形資產”的正向共識。
從中國稀土集團為科技骨干提供“一對一”人才服務,到兵器工業集團將高技能人才績效工資上不封頂,從南方電網增設青年獎項,到中國商飛持續推進“青春合伙人”計劃,為青年辦聯誼活動、開暑托班……各央企團委創造條件解決青年在婚戀交友、住房生育、子女照護等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讓廣大科技青年人才心無旁騖搞科研、干事業。
中央企業共青團將積極落實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營造開放創新生態的要求,充分發揮團組織“聯”的優勢,守好服務青年的生命線,努力超越產權邊界和“部門墻”,重點在創新聯合體、原創技術策源地、啟航企業等青年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建立青年突擊隊,最大程度為青年創新提供良好環境,廣泛匯聚青年力量投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潮流。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