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交集團 聚焦“兩重”“兩新” 擴大有效投資
人民日報:中交集團 聚焦“兩重”“兩新” 擴大有效投資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25-01-27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作為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力量,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交集團”)將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緊跟國家戰略與政策導向,聚焦“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多措并舉擴大有效投資,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發揮“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
優化投資模式 構建“未來城市”新生態
2024年12月28日,中交集團所屬中交投資在北京打造的商業項目——北京石景山和美匯(簡稱“和美匯”)在石景山區五里坨街道正式開業。和美匯是石景山西部地區城市更新項目,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匯集了60余家品牌,集購物、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輻射人口近50萬。
中交集團充分發揮產業鏈協同優勢,依托石景山區的山水生態優勢與地緣交通條件,與石景山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石景山西部地區城市更新項目,促進區域城市更新項目的“投—建—運—管”全鏈條資源協同,實現城市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石景山西部地區城市更新項目由中交投資牽頭統籌管理,于2020年9月正式簽約,目前已實施了包括和美匯、京西五里坨民俗陳列館、中交營·天泰山自然營地、五里坨便民服務中心等20余個子項目。4年來,中交投資圍繞“城市運營總承包商”的定位,統籌推進六大業態有序實施,讓項目實現“從不可能到可能”“由難實施向可實施”“由可實施到創標桿”的“一年一個樣”蛻變。
近年來,中交集團深度參與各地城市項目,創新優化投資模式,因城施策,構建“未來城市”新生態,以打造“大城市”的全產業鏈服務能力為中心,鞏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投資實施了上海鳳溪社區“城中村”改造、寧波奉化中交未來城建設、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國潤電器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等多個具有示范意義的城市開發項目,探索形成了一套集規劃、造城、注能、運營于一體的商業模式。
中交集團所屬中交城投依靠中交集團全產業鏈優勢,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量身定制了涵蓋“投資+城市綜合開發運營+產業發展服務”的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經過8年的開發建設,寧波奉化中交未來城區域內已建成科普中心、濱江生態公園、奉心湖等40個精品工程。8年來,中交未來城堅持產業化和城市化齊頭并進,導入了中交·壹里科創云廊、聯東U谷·寧波中交科技產業園等5個土地類產業項目,寧波·上海產業轉移雙創示范基地等3個平臺類項目,累計完成產業投資43億元,吸引人才200多人,預計新增崗位4000個。
截至目前,中交未來城投資建設了商業綜合體、產業園、生態公園、學校等40個子項目,完成基礎配套投資超120億元,產業投資超40億元,帶動區域內房地產投資約145億元,區域內累計投資額近300億元,助力奉化重塑區域地理與經濟布局,提升當地居民的幸福指數。
勇當行業標兵 延伸“大交通”產業鏈
平均海拔約4000米的天山橫亙在新疆中部,冰川廣布,盆地與山脈交織錯落。3000米海拔之上,中交集團自主研制、為新疆天山勝利隧道量身打造的硬巖掘進機“天山號”和“勝利號”從天山山脈南北兩側同時向中間掘進,最快時一天可掘進33.16米。
2024年12月30日,工期歷時4年的G0711線烏魯木齊至尉犁高速公路(簡稱“烏尉高速公路”)天山勝利隧道順利貫通,從此,穿越天山的車程將從3小時縮短到約20分鐘。中交集團就此刷新了貫通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的紀錄。
中交集團投資建設的烏尉高速公路全長近320公里,是G0711線烏魯木齊至若羌高速公路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條天山南北資源互通大通道全線建成后,烏魯木齊至尉犁將縮短里程約170公里,車程將從7小時縮至3小時左右。
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央企,近年來,中交集團堅持做強做專“大交通”主責主業,堅定服務交通強國戰略,在“大交通”領域勇當行業標兵,投資建設了烏尉高速公路等多個重大交通項目。中交集團緊盯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大樞紐、綜合立體交通網和物流網絡建設,全面聚焦“十四五”規劃中期調整后的項目庫,分區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級擴容、干線通道、過江跨海等關鍵性工程,在重大交通戰略工程承攬、高端項目經營、現匯市場份額上保持領先。
2024年8月,中交集團所屬中交路建等單位組成的聯合體相繼中標秦皇島至沈陽高速公路(松嶺門至沈陽段)項目(簡稱“秦沈項目”)和G76廈蓉國家高速公路都勻至貴陽段擴容工程與榕江至融安(黔桂界)高速公路打捆特許經營項目(簡稱“貴都擴容工程與榕融高速項目”)。秦沈項目路線全長239公里,估算總投資為282億元,合作期為29年,全線采用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每小時120公里,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特許經營)”模式。貴都擴容工程與榕融高速項目估算總投資約288億元,合作期為40年,采用特許經營模式。兩個項目的順利實施,標志著中交集團在“大交通”領域鞏固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擴大有效投資方面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加強技術攻關 匠心鑄造“大國重器”
中交集團的發展與重大裝備密不可分。歷經120多年的發展,中交集團已經成為港航疏浚、海洋重工、超級工程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近800艘各種類型水工船舶、6萬臺套陸上裝備資源是中交集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和顯著特征。
中交集團投資建造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號”“天鯤號”,以及世界領先、代表國內現役最高水平的自航耙吸挖泥船“浚洋1”等疏浚船舶;自主研制1.2萬噸全回轉起重船“振華30”、世界首艘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200立方米斗容抓斗船“金廣”等重大船舶裝備;全面參與了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匠心鑄造“大國重器”。
2024年,為推動重大工程裝備有效投資,中交集團采取了一系列舉措:與9家海洋工程中央企業聯合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等24家具有海洋學科優勢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12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及民營龍頭企業,共同成立中央企業海洋工程技術創新聯合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專項攻關,開展了“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等技術研究,研發了國際先進的智能化“一鍵疏浚”和“浚駕合一”系統;組織開展大型打樁船超大超長油缸研發,打破了我國大型打樁船油缸V組密封、關鍵軸承織物襯墊原材料、活塞桿激光熔覆涂層材料等關鍵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超大超長油缸技術水平提升和國產化替代。
2025年1月5日,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二航局投資的世界上樁架最高、吊樁能力最大、施打樁長最長、抗風浪能力最強的打樁船“二航長青”順利交付。“二航長青”刷新了打樁船、打樁船主油缸兩項裝備的世界紀錄,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強大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體現。“二航長青”采用了由中交二航局牽頭研發的全球最大液壓油缸,實現了超大超長油缸國產化替代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超大超長油缸的自主研制,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大型海工特種裝備的創新實力。
2024年,中交集團投資建造的全球最大暨國內首艘雙燃料動力系統的大型耙吸挖泥船“新海鱘”、5500噸起重船“二航卓越”、5000噸起重船“三航翔安”等重大裝備陸續建成使用。這些重大裝備的建成使用,將有力推動中交集團裝備更新行動落地,助力中交集團當好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的主力軍、先鋒隊,在推動裝備更新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中交集團牢牢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機會,高度重視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主動作為探索新路徑,在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清潔能源等8個產業方向25條賽道上不斷擴大自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與此同時,中交集團高度重視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多措并舉,走出了推動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良性循環的中交實踐之路。
未來,中交集團將砥礪奮進、勇于擔當、迎難而上,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全方位擴大有效投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為保證經濟穩定增長作出中交貢獻。
【責任編輯:張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