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8-02-09
圖為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碼頭(資料圖片)
6項世界第一、5個全球領先——重組僅僅兩年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遠海運”)交出了一張令人振奮的成績單。
截至2017年底,中遠海運經營船隊綜合運力達8635萬載重噸/1123艘,排名世界第一。其中,集裝箱船隊規模189萬TEU,居世界第四;干散貨船隊運力3811萬載重噸/422艘,油輪船隊運力2092萬載重噸/155艘,雜貨特種船隊461萬載重噸,均居世界第一。
中遠海運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遠海運各業務板塊迅速形成規模和成本領先優勢,協同效應、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優勢持續顯現,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重 組
數據顯示,2016年中遠海運實現利潤總額161億元,同比增長47.3%;2017年實現利潤總額190億元,同比增長18.2%,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國資委考核指標。更可貴的是,集團連續虧損多年的航運主業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實現扭虧為盈,集裝箱運輸、油品運輸、散貨運輸、特種貨運輸、旅客運輸5大航運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全部實現盈利。
改革是機遇,更是挑戰。
2016年2月18日,原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和原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重組成為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新集團成立第一年盈利便超過160億元,在世界航運企業中名列前茅,被國務院國資委央企經營業績考評列為A類企業。
中遠海運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重組前的兩家集團業務高度重疊,為真正實現服務國家戰略、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目標,領導班子沒有采取“從長計議”的“穩妥方案”,而是同步謀劃業務板塊與集團總部的整合,改革工作“一鼓作氣”,“一氣呵成”。
至2016年末,中遠海運完成了7大核心業務——全球集裝箱運輸、全球港口和碼頭經營管理、全球油輪運輸、全球干散貨運輸、全球綜合物流以及航運金融、裝備制造的專業化重組,主力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并迅速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同時,集團海外網絡整合全部完成。
2017年,中遠海運繼續堅持戰略引領,深化改革重組,結合“提質增效”、壓減工作、體制機制和業務模式創新的具體要求,在航運金融、航運服務等與核心主業息息相關的領域確定了12個重點整合項目。
通過項目組深入調查研究,船員管理體制改革、財務公司及信息公司等的整合方案目前已通過集團審批,正在積極推進實施;其他整合項目也在有序展開。集團還成立了國內首家航運金融保險公司——中遠海運財產保險自保公司。
“瘦 身”
作為國資委5家“壓減”試點單位之一,中遠海運利用重組整合的有利條件,將整合同類型企業、處置“僵尸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優化業務結構與“壓減”工作目標有機結合,確定了“壓縮管理層級至4級、削減法人公司20%”的工作目標。
據中遠海運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不懈努力,截至2017年底,集團已清理關閉471家法人單位,壓減率達26%,管理層級已壓減為4級。從工作進度和成效看,中遠海運“壓減”工作走在央企前列。
在處置“僵尸”特困企業工作方面,2016年,中遠海運提前完成了南通中遠重工、廈門遠海碼頭兩家特困企業的治理任務。去年,集團還完成了4家公司的治理任務,其中僵尸企業中海工業廣州公司已完成清算關閉。
混 改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遠海運旗下上海泛亞航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泛亞航運”)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在改革重組之初,中遠海運便意識到,要實現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不僅需要優化體制,還需要創新機制。特別是系統性的激勵約束機制能夠將利益相關方與企業發展有效“綁定”,促進企業管理提升和持續創效。
2016年11月份,泛亞航運被國資委批準為首批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企業,這也是第一批10家試點企業中唯一的一家航運企業。
僅僅7個月后,完成混改的泛亞航運就變了模樣,員工活力被大大激發出來,企業也煥發了新生機。
“泛亞航運開展混改和員工持股試點是集團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舉措,將推動集團體制機制創新。同時,此舉也為泛亞航運更好地向現代化綜合全程物流供應商和航運電商轉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遠海運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集團將在做大做強的基礎上努力“做優”,尤其是要重點優化資產結構、船隊結構和經營管理。
“當前,集團將重點通過提升產業鏈協同發展水平,釋放改革重組的協同效應,進一步增強全球化協同營銷,進一步健全產融結合等融合發展管控機制,進一步擴展港航、內外貿業務協同的覆蓋面,使集團工作效率、經濟效益、市場競爭力全面遞增,改革紅利充分釋放。”該負責人表示。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