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以改革激發汽車產業創新活力
經濟日報:以改革激發汽車產業創新活力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8-08-29
長期以來,國有車企改革一直在國企改革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社會上對國有車企改革的認識有點簡單化、片面化。當前,國有車企的改革形勢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峻,考驗更加迫切,有很多難點需要再認識。
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達2887.9萬輛,同比增長3%,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前不久,財富世界500強公布,我國有6家汽車企業入圍,其中5家是國企。
即便有這些光環的襯托,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是國內汽車消費市場龐大的剛性需求成就了這個世界第一,我國車企行業大而不強也是現實,主要表現為市場過于單一、出口比重較低、本土品牌小而雜,且大部分市場掌握在外資品牌手里。
我國自今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降低汽車關稅可以產生一種“鯰魚效應”,將我國汽車行業置于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有助于促進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引導汽車產品提質增效,豐富國內市場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給國內消費者帶來更豐富更實惠的消費體驗,使一線自主品牌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但是,面對競爭壓力,對于國內汽車企業來說,如何抓住機遇,提高競爭力,也是不容回避的挑戰。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有車企要擺脫對合資企業的過度依賴,改變“重合資、輕自主”“換殼貼牌”“東拼西湊”以及“跟在外資后面模仿”的發展模式,應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科技。
二是制定長遠規劃,加快自主品牌建設。當前,國有自主車企品牌雖然數量較多,但在制造、管理、零部件供應體系都與合資品牌存在差距,未來要努力培育一批具備國際知名度、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及產品。
三是要改進對國有車企的管理考核與評價。對于國有車企,可以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核心競爭力等因素作為基礎目標。同時,建立以自主品牌持續經營為核心的企業高管和核心人員的激勵機制,解決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四是深化國有汽車企業改革,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破除制約國有汽車企業自主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用人機制和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弊端,增強國有企業的內在競爭力。通過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優化股權結構,引進戰略投資者,形成國有車企和民營車企協同發展的局面。
五是對于僵尸企業,加快市場化破產清退。要通過更加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解決本土品牌小而雜的問題,淘汰落后產能和品牌。通過大規模的兼并重組,提高汽車行業的整體質量與效率。
當前,汽車合資股比放開、進口汽車關稅下調已經落地,這些政策可能帶來的是汽車行業整個格局的變化。在這樣的形勢下,對于汽車企業來說,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只有改革,才有希望,才能應對汽車行業大重組、大洗牌時代的到來。(作者 李錦)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