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征程萬里風正勁 重任千鈞再奮發
——不負使命銳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紀實
征程萬里風正勁 重任千鈞再奮發
——不負使命銳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紀實
【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征程萬里風正勁 重任千鈞再奮發
——不負使命銳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紀實
征程萬里風正勁 重任千鈞再奮發
——不負使命銳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紀實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8-08-31
改革開放40年來,國企改革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40年的實踐和探索,國企改革成績斐然,現代企業制度更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合理;歷史遺留問題也逐步得到解決,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國企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國企的歷史性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拉開序幕,國企改革進入以管資本為主的新時代,一項項國企改革措施持續發力,有效推動了國企活力和效益的提升,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實現利潤8877.9億元,同比增長23%。
40年來,國有企業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具有自豪感,比任何時期都更加堅定改革開放的發展自信,比任何時期都有擁抱未來的深厚底蘊。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國企巨輪正向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揚帆前行。
步步鏗鏘,敢教日月換新天
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的第二天,上海北郊的一片海灘上打下了寶鋼第一塊基石。1980年全國銀行個人儲蓄共180億元,上海市當時全部固定資產只有400億元,而國家建設寶鋼要用300億元。
2003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成為世界第一。此后一年,已經成為中國鋼鐵工業支柱的寶鋼,代表中國23家大型鋼廠坐到了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桌前。
2016年,寶鋼、武鋼兩大巨人實施重組,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應運而生,標志著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鋼鐵集團正式破冰啟程。次年,中國寶武營業收入達4600多億元,鋼產量逾6500萬噸。
40年彈指一揮間,國企改革步步鏗鏘,敢教日月換新天。
改革開放初期被稱為國營企業的國有企業,已經成長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市場競爭主體。
國有企業布局和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以前,國有經濟遍布各個行業、各個領域。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92%。改革開放以后,個體、私營經濟分布領域不斷拓寬,外資企業逐步進入,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局面開始形成。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本著“抓大放小”“有進有退”的戰略思想,國企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步伐明顯加快。近年來,我國已先后完成20組38家企業的戰略重組,中央企業戶數調整至96家,通過優化資源的配置,國有經濟的整體功能和效率明顯增強。
1978年,全國1/3國企的生產秩序還不正常,獨立核算的國營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24.3%,虧損額達37.5億元。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151萬億元,營業收入達52萬億元,利潤總額達2.89萬億元。
攻堅克難,凝聚奮進力量
40年前的改革開放,猶如驚濤拍岸,掀起澎湃浪潮,開啟了一個偉大的創造時代。波瀾壯闊的國企改革畫卷,在偉大的變革中舒展開來。
誕生于晚清洋務運動的招商局集團,至今已有146年歷史。40年前,招商局勇立潮頭,主持建設中國第一個外向型、開放型、改革型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區。秉持改革創新的不二“法寶”,如今招商局近70%的企業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招商局控股和占大股的上市公司總資產已占總資產的九成。
今年79歲的王承琪是國家電網承德供電公司塞罕壩供電所的原所長。1983年,王承琪和同事在人員不足、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克服高寒凍土,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天氣下勘測設計、施工架線,為塞罕壩架起第一條35千伏電力線路,從此結束了壩上“無常電”的歷史。2017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到6.3萬億千瓦時,發電裝機總容量達到17.8億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25倍和31倍。
20世紀80年代,當多數同業還在“等米下鍋”時,中國建筑集團已開始“找米下鍋”。他們最早集結于京廣線兩側,向沿海市場進發,曾在深圳國貿大廈創下“三天一個結構層”的“深圳速度”。如今,他們奔赴雄安,其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的模式,正深刻改變著中國建筑業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實現從中國制造向智慧創造的華麗轉身。
從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到如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防城港二期設備國產化率86.7%,從小學生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先進三代核電技術,40年來,中國核電成功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逆襲之路。
40年風雨銘刻在心,40年點滴彌足珍貴。
中國樓、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核電,一個個奇跡打造了中國制造的新名片;中國高度、中國跨度、中國深度,一個個超級工程成就了國之重器,也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勇創新局,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1978年10月,四川省寧江機床廠等6家企業實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允許企業在完成計劃指標外提留少量利潤。這在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改變,在當時無疑是一次破冰之舉。此后15年里,又相繼在國有企業推進利潤遞增包干和承包經營責任制試點,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增強了企業活力,完成了進入市場的熱身準備。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解決了多年存在的國有企業多頭管理、責任不落實的問題,大大激發了國有企業內在發展活力。國有企業持續發揮“頂梁柱”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國企改革。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企業市場化運行機制更加完善,中央企業分類改革全面推開,公司制改制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穩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國有資產監督不斷強化,黨的建設得到全面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力不斷發揮,向著做強做優做大穩步邁進。
創新是引領國企發展的第一動力,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國產航母、國產大飛機……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讓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驚艷世界。
40年風雨兼程,再出發揚帆奮進。面對新形勢、新使命,國有企業要勇創新局,把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走實走好,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記者 溫源)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