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六十歲踏上“二次創業”新征程
經濟參考報:六十歲踏上“二次創業”新征程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8-09-29
4月28日,一個國家級的高端重型裝備制造旗艦平臺揭開神秘面紗——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集團”)的國機重型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機重裝”),在目前世界最重加氫反應器的發運儀式上首次對外公開亮相。嶄新的國機重裝在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二重”)的極限制造能力基礎上,注入中國重機、中國重型院等力量,成為國內首個集科、工、貿于一體的高端重型裝備平臺,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國機重裝的成立也可以看作是中國二重近年來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又一成果。作為我國重工業的脊梁,中國二重已從前些年的“扭虧脫困”模式進入了“二次創業”的新階段。今年適逢中國二重建廠六十周年,老國企在改革中再起航踏上新征程。
1958年10月,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上萬名建設者在四川德陽南城揮鍬鏟土,拉開了當時的西南重機廠(后來的中國二重)的建設序幕。六十年來,中國二重始終致力于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成功了諸多“首臺”“首套”重型設備。
2010年,中國二重的上市公司二重重裝成功登陸A股;但是次年,二重重裝即開始陷入持續虧損。2014年末,中國二重負債總額超24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33.7%,其中6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已經逾期,瀕臨生死邊緣。
在中央和四川深入推行國資國企改革的過程中,中國二重堅持法制化、市場化、社會化“三管齊下”,對準企業債務、冗員及陳舊體制等“沉疴”開刀,通過一系列“內科”和“外科”手術,初步探索出大型困難國企扭虧脫困的“二重模式”。
為了挽救這一“國之重器”,2013年7月國務院批準國機集團與中國二重實施聯合重組。國機集團提出“三年扭虧脫困”的目標,如同與時間賽跑。2015年,上市公司二重重裝通過股東大會決議的方式從上交所主動退市,使得5萬多名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平穩過渡,成為我國資本市場退市改革的首個成功案例;同年,中國二重通過長達10個月的艱苦談判,以債轉股為主的形式實現了120億元金融債務的司法重組,每年光資金利息就節約7億元左右,為二重“重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與空間。
在法制化“止血”的同時,國機集團也在二重內部推動一系列改革,不斷增強自身“造血”能力。
經過三年改革攻堅,中國二重在2016年實現利潤5.33億元,成為近年來中央企業改革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無論是二重職工,還是客戶,都對二重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2016年底,二重在一周之內分別與兩家民營企業簽下石化項目的訂單,合同金額總計近13億元,是二重石化板塊成立以來簽訂的最大訂單。
如今,中國二重帶著“國機重裝”的名片重新出發,資本運作方面更將有一系列舉措。據了解,國機重裝正在加快推進實施債轉股,使企業資產負債率進一步降至60%以下,達到行業較優水平;積極引進優質戰略投資者,拓展合作空間。
近六十年來,中國二重先后為中國及世界市場提供了超過兩百萬噸的重大技術裝備,是世界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少數具備極限制造能力的企業。
中國重型院帶來的不僅僅是工藝設計能力,更是科研創新與研發能力。對于國機重裝這類生產大型機械的企業來說,如何推進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產品的升級換代與新產品的研發至關重要。國機重裝在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注重在新型行業開拓創新。同時注入的中國重機則將二重從“打工者”變為“服務商”,實現從單一制造商向工程服務商及總包商的轉型,并為國機重裝開拓海外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過去,二重的業務重心在國內;未來,承接更多的海外大型訂單、占領國際市場將是國機重裝的重要目標之一。據了解,目前國機重裝的國內業務與海外業務占比為60%:40%,未來將逐步實現國內國外市場齊頭并進。(記者 袁波 蕭永航 )
【責任編輯: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