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中石化“湖北軍團” 在改革創新中前進
經濟參考報:中石化“湖北軍團” 在改革創新中前進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18-12-03
中國石化銷售湖北石油分公司實現由油品供應商向現代化綜合服務商轉型,加油站成為“服務站”。 (熊海 攝)
它曾是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今又孕育了中外合資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躋身中石化大型煉化企業前五強;它承擔了我國首個實現商業開發的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的勘探、開發任務,在轉型發展中實現鳳凰涅槃;它近10年供應成品油28380萬噸,可供武漢市150萬輛機動車使用118年……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駐湖北企業。
大江奔流,極目楚天。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石化深根荊楚大地,5萬多名員工在這里拋灑青春和汗水,在改革引領、創新驅動中一路前行、一路壯大,14家企業構成的中國石化“湖北軍團”涵蓋石油石化產業上中下游,助力湖北成為全國石化產業中鏈條最為完整的省份之一,譜寫出一曲曲“造福一方”的動人樂章,帶動超百萬人就業。2008年至今,中國石化“湖北軍團”共計繳納稅費1790億元,可修建200多座武漢長江二橋。
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爭創標桿
在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散布在田野里的一臺臺石油開采設備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上世紀60年代,數萬石油工人揮師南下,在這里展開一場石油大會戰。歷經數十年的開發,原本就儲量不足的江漢油田早早陷入資源接替困境。在改革開放的春風洗禮中,江漢油田人打破舊有觀念,破除油氣勘探中的條條框框,在改革中積極走出去找油尋氣,從江漢本土到國內新區再到亞非拉國家,從常規油氣到頁巖氣頁巖油……
2012年以來,江漢油田憑借幾十年的積累,高效開發了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成為除北美外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商業性開發的頁巖氣田,被授予“頁巖油氣國際先鋒獎”。
在改革發展中,江漢油田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投入,形成了優快鉆井技術系列、壓裂試氣配套技術系列和“井工廠”作業模式,參加攻關的“涪陵大型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項目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國家能源安全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江漢油田是中國石化駐鄂企業的一個縮影。40年來,他們充分利用“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和“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探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不斷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油氣勘探開發,離不開工程技術支撐。中國石化江漢石油工程公司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實現了頁巖氣工程技術國產化、系列化和標準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涪陵國家級頁巖氣田商業開發、宜昌地區頁巖氣藏重大發現插上了“翅膀”。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石化機械公司作為中國石化唯一的油氣裝備研發、制造與專業技術服務中心,通過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和自主技術創新,不斷配套建設并推動油氣開發裝備工具的全面國產化,產品出口美國、俄羅斯、中東、南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暢行“一帶一路”。
除了上游的石油開采、工程技術和機械企業,中游的煉化企業也不斷深化改革,推進創新發展。荊門石化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的戰備煉油廠,目前已建成華中地區最大的潤滑油、特種油、石蠟油生產基地。投產40年間,華中最大石油化工生產基地武漢石化從單一的250萬噸常壓拔頭裝置,發展成為集800萬噸煉油和80萬噸乙烯為一體的特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去年企業利潤創下歷史新高,拿下中石化四項大獎。
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會長痛。中國石化湖北化肥公司搶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消除產品單一短板,實現了以單一石腦油為原燃料路線,到煤、天然氣兩套路線的跨越;從化肥成功轉型到煤化工,一張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
“賣產品也是賣服務。服務不滿意,免費送一箱價值60元的卓瑪泉水。”中國石化湖北宜昌石油分公司東山加油站在醒目位置打出這個標語時,不少人替站長張曉宇捏了一把汗,認為這“賭”有點兒大。張曉宇卻信心滿滿地說:“我和我的員工都‘賭’得起。”
標語打出了一年,加油站公開接受著監督,卻一箱水都沒送出去。成品油市場競爭激烈,湖北石油不斷優化、完善終端網絡。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與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合作,形成了加油、汽服、保險、快餐等綜合業態,攜手金融機構打造“加油站金融”平臺,加快由油品銷售商向現代化綜合服務商轉型。
適應時代發展需求,油品銷售華中分公司積極打造管道、鐵路、水路、公路等多種物流運輸方式。化工銷售華中分公司發揮內外貿一體化優勢,通過出口統籌平衡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做大外貿業務和出口規模,打造特色產品出口優勢,化工產品出口量連續6年位居湖北省企業第一名。川氣東送天然氣銷售中心推行分區域市場管理和客戶經理責任制,實行差異化營銷,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一站式服務,全力保障長江沿線民生用氣。
石化企業可以解決環保問題
化工產業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運輸成本、取水、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化工企業多采取沿江、臨海布局模式。作為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宜昌、武漢、荊州等地都布局有大量石油石化企業,污染治理問題不容忽視。在長江大保護如火如荼之際,中國石化“湖北軍團”如何解決好環保問題,彰顯著一個大型央企的責任與擔當。
武漢石化黨委書記、武漢分公司代表、中韓石化董事長劉家海表示,生態環保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環保是企業的生命線。“作為化工企業,抓環保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成本問題,只要舍得投入,就能控制好污染,讓企業靜悄悄地存在,讓外界感覺不到企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石化駐鄂企業堅定“奉獻清潔能源,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轉方式、調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積極推動“碧水藍天”“能效倍增”計劃落地生根,大力實施綠色企業行動計劃,用實際行動保護長江母親河。
——加大環保投入,整治污染隱患。武漢乙烯建設環保設施投入達14億元,是項目除主體設備外最大的投資。投產5年來,在各項環保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的情況下,企業又投入3.6億元,建成環保項目41個。5年來,武漢乙烯“三廢”實現超低排放,其實測數據提前國家標準5年,部分指標優于該標準一倍。
湖北化肥認真梳理、論證企業存在的環保隱患,至2015年底,共整改完成10項環保隱患治理項目,總投資1.3億元,從源頭消減污染物排放總量。
湖北石油投入3.5億元對加油站、油庫進行油氣回收改造,讓人們加油時聞不到油氣味成為可能,關停、搬遷位于長江邊多座油庫及加油站,對加油站開展雙層罐改造。
——大力實施技改升級,發展循環經濟減排增效。管道公司武漢處先后實施了加熱爐除塵裝置、天然氣換燒等環保項目,儀長線加熱爐全部退出運行,實現了企業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標。
作為中國石化唯一納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油田企業,江漢油田積極實施“煤改氣”工程,對鹽化工總廠燃煤鍋爐進行升級改造,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萬噸,蒸汽煤耗由220公斤/噸下降到170公斤/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2萬噸,全面完成節能降碳任務指標,連續4年被評為中國石化降碳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劉家海說,近年來他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企業實施油品質量升級煉油改造工程時,計劃新建1套130噸/小時“循環流化床技術”燒煤鍋爐,后來,他們發現可以從相鄰的一家熱電公司外購蒸汽,就省下了這個新建項目,避免了重復投資。2012年以來,武漢乙烯外購蒸汽100噸/小時,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3.64萬噸,減少排放煙塵59.98噸、爐灰5.35萬噸、二氧化硫579.6噸、氮氧化合物120.12噸、二氧化碳15.4萬噸,節水350萬噸。
江漢石油工程嚴格落實“廢水循環用、廢氣減排放、廢渣嚴處理”,廢水、廢渣采用多種技術“變廢為寶”,鉆井液及壓裂返排液重復利用率達到100%。
——多措并舉嚴格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污染環境。川氣東送管道公司構建三級管道保護管理網絡,推行專業巡線隊、屬地化巡線相結合的巡護模式,利用GPS巡線系統堅持每天全程徒步巡查,重點部位死看硬守,特殊時期加密巡查,確保了巡線到位率100%。
中國石化油品銷售華中分公司工作人員巫汝春介紹說,他們公司管理的管道近3000公里,穿越長江、湘江、贛江、撫河等大型河流以及百余條中小型河流,為保證管道安全平穩運行,公司高標準、高要求強化管理,開展管道隱患治理,成功抗擊特大洪澇災害,保證了成品油管道安全平穩運行,未發生任何重大事故。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國石化“湖北軍團”對環保的重視正在收獲果實。走進武漢石化乙烯廠區,成群的白鷺在草坪上覓食棲息,各色錦鯉在外排污水池自在游弋,鮮花競相吐艷;在潛江市境內的江漢油田,礦區綠化覆蓋率達42.8%,草坪鋪地、水杉襯景,紫薇路、桂花路、柚子路、紅葉李路等綠化特色道路與活動場、體育場、水上樂園融為一體……
幸福,是靠職工奮斗出來的
今年的國慶長假,中國出游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利用年節假期外出旅游放松身心,讓國人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然而,在中國石化的油田、煉廠、加油站,在一條條油氣管線旁,卻有一群人不眠不休堅守崗位,保障人們出行時的用油、用氣供應。
9月15日,對武漢石化聯合二車間職工高國民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他將離開工作了35年的崗位,再也不用熬夜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曲線和數字,也不用擦拭已經磨得锃亮的機泵。
倒班35年,高國民記不清有多少個年節沒有和家人一起度過,他也從未陪家人出去旅游。這次退休,最高興的是老伴,她已買好車票,精心安排了出行計劃。
可沒想到,車間有職工休探親假,崗位缺人,車間希望他再頂一下。老高滿口應承。在他的心目中,車間就是另一個家,“家人”有需要,能不挺身而出么?
就這樣,直到10月15日,老高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崗位,高高興興地和老伴踏上了他們的首次旅程。
過年過節不能和家人團聚,這只是中國石化人辛苦付出的一個縮影。在偏遠油田和管道、加油站值守,由于工作地點遠離居住地,為減少往返,中國石化職工在崗3個月,回家休1個月。因長期不在家,不少職工錯過了妻子的產期,無法見證孩子的成長,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為了保供油氣,他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舍小我為“大家”,在平凡的崗位默默奉獻。
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的還有中國石化的工匠們,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只為將工作做到極致。
國家級技能大師、江漢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測錄井公司“測井儀修專家”龍景慶工作30多年來,始終踐行“寧可自己麻煩百次,不讓小隊返工一次”的儀修理念,邊維修邊創新。他率領工作室成員,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升級型牽引器,將測井成功率由不足50%提升至95%以上,創造了3項全國、9次中國石化最短施工紀錄,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億元。
郭振恩,荊門石化機電儀部維修鉗工,湖北省首屆工匠,被譽為“在機泵上雕刻的技能大師”。30年來,他始終保持對工作近乎癡迷的愛。2016年,荊門石化渣油加氫裝置開工建設,總噸位達1000多噸轉動設備,全部由他帶領10位鉗工自主安裝調試完成,均一次開車成功。
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讓涪陵頁巖氣實現商業化開發,中國石化機械公司、江漢石油工程公司等多家單位,集中優秀科研、技術力量攻關,通過成百上千次的試驗調整,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高質量、高性價比的頁巖氣開發成套工程技術,并研制成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施工關鍵工機具,用短短6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30多年的科技攻關路……
身在湖北的中國石化人,不僅有平凡崗位上的克難奮進,在急難險重面前,也往往表現出不一樣的擔當,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兒不能過,除非從我的身上碾過去!”2017年1月7日,一輛大型渣土車為抄近路,準備從儀長管道黃九支線路段通過,被正在巡線的中國石化管道儲運有限公司武漢處職工楊建軍看見,立即叫停渣土車。
“地下2米埋著輸油線,你們的車過去會威脅管線安全。”
“我們趕時間,軋一次,出不了事。”對方辯解道。
“不行,輸油線一旦出事,就是大事,你們絕不能從這兒過。”
情急之下,楊建軍干脆用身體擋在了渣土車前。七八個大漢把他丟到路邊的水溝里,滿身泥污的楊建軍再次擋在了車前。最終,渣土車只能繞行。
狂風暴雨中,無情洪水中,萬千百姓在安全有序撤離,他卻義無反顧,逆水而上。他是中國石化湖北荊門石油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經理陳鵬龍。
2016年7月20日中午時分,剛剛處置完轄區內天門拖市加油站險情,陳鵬龍和同事又馬不停蹄奔向京山縣永隆鎮楊豐加油站。突然,不遠處的一家民營加油站出現浮罐險情,若不及時處置,發生油品泄漏,后果不堪設想。
危急時刻,陳鵬龍和同事沖進湍急的洪水中。不料車輛側翻,陳鵬龍壯烈犧牲,將40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洪流中……
擰成一股繩,改革再出發
40年來,中國石化“湖北軍團”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未來,他們將往何處去?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江漢油田提出了“以氣為主、油鹽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格局,明確了“用‘兩個三年’時間,建成千萬噸油氣田”,這意味著,他們將成為繼勝利油田之后第二個千萬噸級油氣生產單位。
中國石化機械公司、江漢石油工程公司等單位,將繼續圍繞油氣開發開展科研攻關,已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中國石化重大科技專項課題。
上游企業摩拳擦掌,中游企業也不甘落后。
11月19日,武漢石化成功產出高端鍍鋁級流延膜,解決了傳統催化劑產出的流延膜產品析出物多、張力不夠等問題,將在印刷等領域大展拳腳。產品高端化、生產綠色化、資源循環化,這是武漢石化選擇的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
實現從化學肥料向化纖原料、從基礎化工向精細化工的鳳凰涅槃,湖北化肥公司一路闖關奪隘。現在,他們正努力提負荷、降成本,為把煤基乙二醇技術推向全國創造湖北化肥經驗。
下游企業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的步伐同樣鏗鏘。
2016年10月27日,中國石化銷售湖北石油分公司在國內成品油流通領域率先啟動“國家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創建工作。中國石化油品銷售華中分公司已全面推行智能化管線系統建設,實現隨時隨地查看管道地理走向、管道巡護、生產作業等信息,其成功經驗將在全系統復制推廣。
中國石化化工銷售華中分公司提出“拓展存量市場、開發潛在市場、進軍高端市場”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努力開發市場,另一方面及時把市場信息反饋給企業,和武漢乙烯等生產企業一起,共同提升經營規模和市場影響力。(王賢 黃予劍 何俊 熊海)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