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不收兵 航空人走出精準醫療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收官不收兵 航空人走出精準醫療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21
收官不收兵 航空人走出精準醫療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9月4日,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各村的病人們都很高興,因為“博士團”又來到了縣里。
從早晨8點半到下午,這些醫護人員一直在紫云縣人民醫院為當地群眾做著各項檢查,村民們以前需要跑到市里去看的大病小病,今天在家門口就有專家給看了。
這支“博士團”由航空工業組織航空總醫院及北京市三甲醫院的專家組成,自2018年起,他們已經連續3年深入扶貧一線,為貧困群眾們送醫上門。
3年來,共有66名醫療專家參加“博士團”活動,赴貴州安順紫云縣、陜西漢中西鄉縣,以“組團式”幫扶、“面對面”指導的方式把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鄉村,將“精準醫療”與“精準扶貧”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入戶健康體檢”“大型義診”“學術講座”“專家坐診”“教學查房”等方式進行醫療扶貧,對當地近1000名醫療人員進行了專業培訓,并為上萬名當地群眾進行了診療,提升了定點扶貧縣醫療保障水平和衛生服務能力,為群眾享受“健康扶貧”成果做出了積極貢獻。
集中資源 送醫也送藥
2018年7月20日,航空工業首次組織北京的醫學博士專家赴定點扶貧縣開展義診。從那時起,黨的十九大代表、航空工業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邢巖就開始擔任這支“博士團”的領隊。
“根據當地的需求,每年我們會選擇十幾個不同專業的醫生來搭建我們的團隊。”邢巖介紹:“主要是針對當地百姓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為當地醫院的疑難病例做會診。”
紫云縣小灣村屬于三類貧困村,貧困戶72戶,占全村9%。當3年前,“博士團”帶著健康體檢車來到這里時,當地的鄉親們還從沒見過這種先進的醫療設備,在這臺“流動的醫院”里,鄉親們接受了免費的射線胸片、彩超、心電圖、血常規化驗、血糖等“一站式”檢查。此外,“博士團”的專家們還深入貧困戶家中,進行免費疾病篩查診療,為貧困群眾70余人次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常見病、慢性病咨詢,實現信息動態監測管理,為追蹤式“健康醫療、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
2019年7月13日,“博士團”剛到陜西漢中西鄉縣駱家壩鎮醫院時,醫院門口就已排起了300多人的長隊,灼灼烈日下,村民們正在翹首以待他們的到來。下午兩點,正午的陽光照在身上火辣辣地疼,醫生們在簡陋的遮陽篷中問診,汗水順著臉頰流淌:“能多看一個是一個,有些都不是附近的村民,大老遠前來,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渴望和對我們的信任,要盡到最后一份力。”醫生們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隨時為當地群眾開通綠色通道。
義診在傍晚時結束,“博士團”又踏著泥濘的山路,深入駱家壩鎮回龍村,為8位貧困老人進行入戶診療。村民張定珍老人長期患有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專家們現場仔細詢問病情后,為其調整了用藥,并給出了下一步的診療方案。離開時,腿腳不便的張定珍堅持拄著拐棍目送醫生遠去,并念叨著:“感謝黨,我趕上了好日子。”
今年,北京航空總醫院兒科主任安冰隨“博士團”來到安順市三〇二醫院開展醫療扶貧,9月5日一大早便帶領當地兒科醫生開始進行查房和疑難病例會診。
近些年,貧困地區的醫療硬件水平不斷升級,但仍無法保障所有病例都得到最優質的治療方案。因此,成本低、效果好的自制中成藥正是當地所需。“我們醫院有一種中西醫外治療法,由我們科室自己制作配方,成本低、效果好,我會把配方送給三〇二醫院,以便他們在治療過程中使用。”安冰更是為三〇二醫院兒科帶來了性價比更高的治療方案:“有些孩子在生病后無法服用藥物的情況下,通過治療貼貼敷的方式,可以完全吸收藥物并使癥狀得到緩解。”
“隨著我從醫的時間越來越長,我越來越感受到,老百姓面對疑難雜癥,輾轉在各大醫院間尋求治療的開銷是很大的,必須要提升自身的診療能力和責任感,讓患者少走彎路,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邢巖說。
不僅送醫下鄉,送醫上門,也送藥方,送療法,3年來,航空工業創新扶貧思路,拓展扶貧路徑,在“精”上出實招,在“準”上求實效,積極探索精準健康扶貧措施。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專家眼中,應該把最先進的診療技術和理念傳授給幫扶科室醫生,當地醫生才是服務百姓的先導力量。“博士團”的每次學術講座和教學查房,當地的醫生都緊緊跟隨,把病房擠得滿滿當當。
“當地的醫生團隊都比較年輕,臨床基礎比較薄弱,還需要成長。此外,他們出去進行學習的機會很少,對疑難雜癥和極危重癥的處理能力也會相對薄弱一些。因此,我認為他們需要更多學習培訓的機會,通過專家指導等途徑可以快速提升團隊的診療、服務能力。”
邢巖說:“通過接觸,我能感受到當地的青年醫生非常有激情,對學習有強烈的愿望。每次他們都會非常細致認真地準備病例、聽講課程。我認為他們有著非常好的未來,我們也愿意幫助他們提高成長。”
3年來,“博士團”為普定縣、鎮寧縣、關嶺縣、紫云縣和西鄉縣近1000名基層醫務人員開展了近20場講座,講座的題目均根據當地醫務人員的需求制定。“扶貧必先識貧,我們要知道他們缺什么,而不是我們能給什么,這樣才是高效的精準扶貧。”邢巖說。
為培養貧困地區醫護人員,航空工業所屬醫院組織開展了為期兩年的“一對一”導師制醫療扶貧項目活動,對貧困縣、鎮的醫院,在完成基礎理論培訓的基礎上,實施臨床技能培訓,加強臨床思維訓練,重點培養學員們在診療活動中運用全科醫學思維的“一對一”的培訓指導。
三〇二醫院“一對一”導師制醫療扶貧活動,還在每個季度到關嶺縣花江鎮醫院幫扶地開展現場急救、慢性病管理、外科換藥、清創術、動靜脈穿刺等臨床技能培訓,提升學員的綜合醫療能力。根據花江鎮衛生院及所轄村醫的需求,不定期選派學員到三〇二醫院相關科室進行為期3~6個月的免費進修學習;為鞏固學員基礎知識、培養學員自學能力、隨時幫助學員解決實際問題,每月固定通過學員導師微信群,由導師向學員發送學習資料,幫助學員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還通過微信群隨時為學員答疑解惑。
一段時間下來,轄區衛生院、村衛生室的醫療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對群眾的診療更加準確,用藥更加規范合理,學員現場急救的技能明顯得以改善。關嶺縣花江鎮文山村的村醫感慨地說:“以前來了感冒發燒的病號,常常直接使用抗生素,通過三〇二醫院導師的細致講解,大家知道了亂用抗生素的危害很大,慎用、少用抗生素后,治療效果反而更好了。”
此外,今年,航空總醫院與紫云縣人民醫院進行了支部共建,以支部為紐帶,建立醫療合作長效機制,促進醫療信息和資源共享。后續,兩院內科基層黨組織還將以黨建共建作為加強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促進內科臨床業務全面合作,將雙方黨建互促互進的政治優勢轉化為醫療業務發展、服務群眾的實際行動,提升紫云縣醫療保障水平和衛生服務能力,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北京豐富的醫療資源,真正讓老百姓受益。
“黨建工作不是虛的工作,而是扎扎實實的工作,黨建做好了也是生產力,我們的黨建工作是圍繞我們醫療主業實行的,支部共建后可以通過黨建工作促進醫護骨干臨床業務能力的提升。”邢巖表示。
收官不收兵從扶貧到扶志
健康扶貧不會“畢其功于一役”,因病致貧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脫貧難度大,返貧風險高。數據顯示,我國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占貧困總人口四成以上,隨著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逐步脫貧,比例還會增高。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防止因病返貧已成為“決戰決勝2020”關鍵的一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博士團’還是會一如既往、更加深入地參與醫療扶貧后續的幫扶工作,做到收官不收兵,繼續將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基層,將‘博士團’資源優勢最大化利用,搭建長期有效的學術幫扶平臺。”
扶志以自強,扶智以自立,脫貧的內生動力就會奔涌而出。邢巖說:“作為‘博士團’成員,我們不僅會幫助貧困地區孩子們擁有健康的體魄,也同樣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讓孩子們成為有志向的人。”
藍,是航空工業逐夢藍天、忠誠奉獻的赤誠;白,是醫護人員身披使命、濟世一方的鎧甲;紅,是這片土地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底色。這三種顏色交匯在貧困地區的土地上,繪制出了中華民族富強興旺的堅定步伐。
在航空工業“收官不收兵”的承諾和醫者仁心的擔當下,一條精準醫療扶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然清晰。
【責任編輯:周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