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漢起,絲綢作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并大規模生產的制品,被大批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貿易產品,東方紡線技法也因此在全世界美名遠揚。兩千年后,在貴州省獨木河大峽谷兩岸,高速運轉的卷揚機帶動紡線輪,以平均每分鐘180米至240米的速度在顏色各異的鋼絲間穿行。
陽寶山特大橋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縣,橫跨獨木河兩岸,大橋全長1112米,為主跨650米的單跨鋼桁梁懸索橋,是貴黃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也是貴州省首座雙向六車道懸索橋。
大膽嘗試破解“攔路虎”
2017年,中國交建二公局的建設者們轉戰獨木河畔,建設貴黃高速陽寶山特大橋,剛進場,險峻的地勢就給建設者帶來挑戰。
僅有一條臨崖修建的924縣道可以通往項目部,成為項目生產生活運輸的“生命線”,但“獨木橋”“五道拐”的路況讓項目物資運輸成了大難題。去往貴陽方向的道路是懸崖峭壁,6.3公里的施工便道花了近半年時間修建完成。
按照常規的做法,國內懸索橋施工均采用預制平行索股法架設主纜,這種工藝是將若干根鋼絲組合成具有正六邊形截面的平行鋼絲束,用纖維強力帶包扎定型,形成平行鋼絲索股,兩端安裝錨頭,然后打盤運輸到施工現場,經現場架設后形成主纜,在工廠提前制造索股后運輸到現場直接架設。
但陽寶山特大橋的施工便道陡峭,加上貴州山區雨霧天氣較多,道路運輸條件極差,預制好的索股由于索盤直徑大,索股質量重,直接運到現場施工難度大。為此,項目部技術人員將目光轉向一項懸索橋主纜施工技術——“空中紡線法”。
不同于以往需要在工廠提前預制的工法,“空中紡線法”是將成卷的鋼絲運輸到施工現場,利用卷揚機帶動紡線機,將鋼絲紡成一股股的鋼絲束,最后加工成兩根主纜。“就是將鋼絲運輸到施工現場,再‘集零為整’編成主纜。”項目經理楊博解釋說。“‘空中紡線法’不僅能大大減小項目的運輸壓力,降低艱險山區懸索橋施工難度,同時還對滿足未來超大跨徑懸索橋建設需求和開拓懸索橋建設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多次研究分析,楊博帶領建設團隊采用“空中紡線法”架設主大橋纜,清除交通不便這個“攔路虎”。
毫厘之爭建設精品橋梁
為了盡快掌握“空中紡線法”施工的關鍵技術,從2017年主塔施工階段開始,項目就啟動了工藝研發工作。“這項技術國內沒有使用過,僅有的影像資料也是國外的,我們無法接觸到關鍵核心部分的內容,無論是理論還是實操,都需要我們自己進一步摸索。”項目總工郭瑞說。項目部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邀請國內外頂級的橋梁專家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共同商定施工方案,對“空中紡線法”施工工藝進行全面攻關。
“主纜是懸索橋的生命線,陽寶山特大橋單根主纜長1113.4米,兩根主纜由72根通長索股和4根背索組成,總重量近4600噸,主纜中心間距36米,由24128根鋼絲組成,鋼絲總長度約26200公里,可以繞地球半圈。”談起主纜的屬性,郭瑞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2020年,經過兩年多的準備,項目開始對技術和作業人員進行“空中紡線法”施工培訓。首先邀請國內頂級橋梁專家對項目技術人員進行理論指導,然后再對工人進行操作培訓。“要讓他們每一個人知道每一個步驟該做什么。大家全都是從‘零’開始,我們前后培訓了近30場。為了讓工人更好理解,大家還拿著麻繩、錨靴模具做繞絲模擬試驗。”郭瑞說。
盡管做了長時間的準備,但第一次實際操作卻不太順利。技術員和工人的實際操作水平較低,盡管理論知識已經了然于胸,但上了現場還是生疏。為了更快地解決問題,技術專家、設備廠家、系統廠家、項目團隊、各協作方全部駐扎到了施工現場,一旦出現問題,對應的人員立即解決。“最多的時候,現場駐扎的技術人員有168人。”郭瑞回憶說。此外,項目部每天都進行施工功效分析,攻關小組蹲點協助調絲調索小分隊,提高調絲效率,確保設備順利運轉。
隨著問題的解決,紡線效率也從一個月內三股逐步提升到一天一股。但楊博在意的不僅是速度,還有質量。鋼絲成束的精度,即鋼絲與鋼絲之間的高差,是“空中紡線法”質量控制的要點。按照大橋施工監控的要求,鋼絲與鋼絲之間的高差要求控制在正負25毫米以內,但實際紡線過程中,項目部精細施工、嚴格控制,將高差控制在正負2毫米以內,鋼絲紡線質量極大地高于標準。
推陳出新奮進科研路
“空中紡線法”在陽寶山特大橋的成功應用并不是一次國外工法的復制,而是一次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新。目前就已經申請了30余項相關專利,該施工方法也被中交集團、貴州省交通廳列為重點科研課題。
施工集中控制系統是“空中紡線法”最核心的創新之一。可以對現場設備狀態和運行過程實行實時有效監控。監控室里只需要1臺電腦便可以直觀看到現場紡線的速度和狀態,只需要2名人員便可以控制現場8臺紡線機、2臺高速牽引卷揚機。
除了控制系統,項目部還發明了空中紡線回倒機組自動噴漆裝置。該裝置使用水溶漆代替手持自噴漆,在空中紡線主纜施工中節約了40萬余元;改進便攜式電動壓接裝置,由原來的手動操作改進為自動操作,減少了人員投入,提高了功效,節約了成本;改進止線器夾絲板位置,提高鋼絲張力恢復平整度,縮短調絲時間,往返紡線時間由70分鐘縮短至40分鐘,極大增加紡線功效。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每一個人都在思考如何改進工藝,每一個人都在大膽創新。項目生產管理部的員工都至少發表了一篇專業技術論文,這種創新精神也延續到了施工的方方面面,推動著該項目的高質量建設。
【責任編輯:家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