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南方電網(wǎng)有限責任公司 發(fā)布時間:2021-08-11
“好,真是好,日子真的太好咯!”談起近年來的變化,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牛街鎮(zhèn)水田村村民周成芝連用了幾個“好”字。
然而,文化水平不高、不善言辭的她卻不知該如何表述變化之好。一旁的水田村村委會副書記常開均趕忙拉起記者:“我?guī)闳ゴ謇镛D(zhuǎn)一轉(zhuǎn),就明白了。”
清澈的溪流從山上一直流到村口。溪流旁,是一排嶄新的易地搬遷房,更有村民建起了別墅;熱鬧的文化活動廣場上,年輕人打著籃球;學校也是嶄新的,還有遠自上海的富商捐資助學。
“變化簡直太多咯!”常開均邊說邊笑,“不說遠了,五六年前完全不是這樣,我們趕上了好時候。”
2016年,記者曾到水田村采訪。那時,進村公路還是坑坑洼洼的,村里連接各小組的小路就更不用說了。村口,全村唯一的小賣部貨架上擺著不算豐富的商品,有些貨物上還積著灰。
昭通是深度貧困地區(qū),而水田村又是昭通最偏僻貧困的鄉(xiāng)村。名為“水田”,村里卻幾乎找不到一塊稻田。水稻一年一季,吃喝都成問題,村民出于生計考慮,在多年前改種玉米、土豆等作物。
然而,這仍舊改變不了窮困的面貌。小村莊在巍巍大山的環(huán)伺下,顯得過于渺小,讓人倍感壓抑,卻無法抽身。一座座獨立在山頂、山腰的危房,仿佛搖搖欲墜,絲毫經(jīng)不起地震、暴雨的侵襲。
“幸好,有黨和政府關心我們!”周成芝反復說著這句話。
2015年9月,云南電網(wǎng)公司派昭通彝良供電局員工吳長碧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不曾想,這一駐便是6年。這位扶貧女書記,迅速走遍了全村25個村民小組,摸排整理出全村361戶、1556人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一遍遍宣傳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從柴米油鹽做起,改變雖小,卻沖擊著村民固有的思想觀念。
變化悄然發(fā)生。道路開始翻修,自來水通到各家各戶,移民安置房建起來了。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產(chǎn)業(yè):高山上種滿了竹子,旱地里蓋上大棚培育起了辣椒,山林和村戶的圍欄里飼養(yǎng)著豬、牛等家畜,它們吃的都是地里的玉米、紅薯、土豆、青草等。
村里組織年輕勞動力集體培訓,外出務工脫貧致富。共計3868人的村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去到福建、浙江、廣東的工廠。也有從外地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村民,憑借豐富的經(jīng)驗、勤勞肯干的作風、高超的手藝,為家鄉(xiāng)開起了第一家家具店、裝修店、鋁合金門窗店……
“真的脫貧了!”村委會監(jiān)委委員黃方義拿出最具說服力的數(shù)據(jù):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1420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8520元,全員脫貧,不落一戶,不少一人。
那么,未來還有無返貧的可能?“沒有!”黃方義態(tài)度堅定。這是村里經(jīng)過多次排查,研判得出的結論。“在外有務工,進村有產(chǎn)業(yè),收入穩(wěn)定得很。”
扶貧更要扶智。村干部帶了個好頭。村委會書記常開勇、副書記常開均都利用業(yè)余時間自學,拿到函授大專文憑,感慨“知識就是力量”,并將理論知識落實到鄉(xiāng)村治理發(fā)展的實踐中。此外,他們成功說服街坊四鄰,把孩子送入校園學習,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
還有一些更大的變化,已經(jīng)或正在發(fā)生。2020年5月,昭通往返廣州直飛航線開通;是年最后一天,昭通至彝良高速公路通車,改寫了彝良縣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當下,水田村來了一幫工程隊,施工如火如荼。他們立起宜昭(宜賓至昭通)高速公路項目部的牌子,住進了村民的新房里。
大田壩組村民羅順全很開心地接待工人,甚至把新房專門騰出,租給35位工人,自家人則重新住進翻修過的老房子。10間房,月租總共2000元。“他們是為村里的發(fā)展作貢獻。高速通車后,我們的辣椒、竹筍就可以賣去四川了。”羅順全說。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