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31
“時隔8個月再次發現千噸井,表明該地區具備規模性成藏的潛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提及遼中西斜坡帶太古界千噸井的發現,中國海油渤海石油研究院遼東灣勘探室主任郭濤語氣中充滿驕傲。
成績固然可喜,而守得石落見油出的過程,歷經艱辛。
傳統認識里,遼中西斜坡是一個勘探冷區,圈閉不發育、油氣匯聚條件差,當凸起上的圈閉已經所剩無幾時,“下坡”找油便成為增儲的突破口。為此,遼東灣勘探室研究人員多次召開研討會,探討斜坡帶的研究思路,以期在冷區找到新線索。
“油氣發現少,說明這里的勘探程度低,正好給我們一個拓荒支點。”郭濤說。去年底,遼東灣勘探室在沙河街組獲得千噸油流,盤活了擱置近30年的沉睡老區,也堅定了向斜坡找油的決心。而同一區塊的太古界,被致密的火山巖覆蓋,本就不清晰的儲層頭頂又戴了一頂“石帽子”,遼中西斜坡帶是否具備規模性成藏的可能呢?
郭濤和團隊成員鉚足干勁,將信念“釘”在太古界堅硬的花崗巖上。他們將勘探區塊劃分為一片片礦區責任田,沒有斜坡帶勘探的相關材料,大家就從擱置30多年的老井資料中尋找深層油氣的蛛絲馬跡;沒有強超壓發育區的形成條件,他們就組織多輪次潛山潛力摸排,確定潛山中生代的構造演化過程。
“勘探不是紙上談兵,更不能經驗至上,要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頭扎進低潛山。”那段日子團隊成員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工作日經常加班到晚上八九點鐘,忙的時候甚至吃住在辦公室。經過不懈努力,團隊終于在斜坡帶提出一系列有利目標,并經批準上鉆。鉆探過程卻又“一波三折”。
鉆前功課已經做足了,開鉆之后大家仍然心弦緊繃。花崗巖致密堅硬,很費鉆頭,每幾十米就得換一個鉆頭。就在大家緊張而焦急地緊盯大屏幕上的各項參數時,鉆探至160米后突然沒了顯示。對于潛山來說,沒有顯示就意味著可能沒有機會了,前期所有工作就將前功盡棄。擺在大家面前的,仍然是那道進或退的選擇題。鉆頭打得差不多了,也打不動了,重新換鉆頭,費時費力增加開支不說,后續的所有工作可能還是無用功,“見好就收”似乎才是更好選擇。
關鍵時刻,郭濤給大家帶來一劑“強心針”。“一旦錯過,回首再來可能要等待幾十年。既然前期工作確定下面有油,就要有堅定的信心。”團隊成員用5個小時統計出渤海36個油田208口井的超壓數據與油柱高度的關系,再次確定具有很大的儲油可能性。經多方協調后,大家決定持續鉆進。
35米后,中控屏幕上氣測錄井曲線逐漸由低點攀升,大家的情緒也逐漸高漲。期待已久的油氣顯示重新出現,證明了潛山強超壓背景下成藏理論解釋的正確性。緊接著出現100多米連續較好的顯示,極大鼓舞了團隊士氣。鉆頭打壞了,換了鉆頭接著打,沒顯示了堅決地往下打,又陸續出現一些新發現,最終在進山500米地層測試獲得高產能。對于整個團隊來講,等待過程很煎熬,而當顯示出現的一剎那,所有的辛勞都化作甘甜。
“太古界千噸井的出現,證明了我們前期工作思路的正確性。接下來,我們要對圍區開展地毯式潛力搜索,爭取尋找到更多有利區帶,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更多儲量支撐。”千噸井余熱未消,郭濤又提出了新的期望。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