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9-23
“年輕的尼瑪是一輪朝陽,是中國海油這片大海托起了尼瑪這輪朝陽啊!”這是尼瑪干部群眾對中國海油援藏工作最形象的比喻。
雪域高原,記錄援藏大愛;美麗尼瑪,述說援藏深情。20年前,作為被中央確定的首批17家援藏企業之一,中國海油開始對西藏那曲地區尼瑪縣開展對口援助工作。
20年來,中國海油已先后選派7批14名援藏干部、5批16名工程技術人員,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5億元,先后實施項目169個,涉及農牧、文化、基建、教育、環境、衛生等領域,讓尼瑪縣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第二、三產業逐漸壯大,財政收入跳躍式增長,人民生活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
一筆筆援藏資金、一個個重要項目、一項項民生工程,猶如奔騰浪花,持續助推尼瑪高質量發展。
機制創新促進跨越式發展
以前,整個尼瑪縣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自來水,縣城400戶居民有三分之一用不上電,天黑即是“關燈”。現在,整個尼瑪縣城水泥街道寬闊整潔,農貿市場內熙熙攘攘,安全適用的牧民定居房,明亮的太陽能電燈,綠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看似并不起眼的改變,卻是20年來中國海油對口援助尼瑪的見證,述說著中央以對口援藏機制推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落地故事。
機制“生”,發展“興”。2001年,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進一步加大援藏力度,把尼瑪縣納入對口支援范圍,并確定由中國海油承擔對口支援任務。自此開啟了中國海油長期對口支援尼瑪發展的歷程。
2002年,中國海油帶著使命、帶著資金、帶著全體海油干部員工的期望,派駐援藏干部登上青藏高原,勇敢克服地域環境、工作條件、家庭因素等難題,把尼瑪作為故鄉、視當地群眾為親人、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
援藏工作之初,中國海油制定了“力爭用3到5年時間,基本改變尼瑪縣城落后面貌”的目標,采取“交鑰匙”方式開展項目幫扶,確定了“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長效機制”的思路,聯合當地把每年的援藏資金與國家投資、縣財政配套資金捆綁使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和項目推進速度。
隨著援藏工作的逐步深入,自2017年起,中國海油將援藏模式轉變為雙方共同管理資金、共同開展項目建設,實現從“整體移交受援方”到“對口支援資金、項目屬地化管理”的轉變,讓受援方能夠自食其力,實現良性循環,最終幫助當地牧民擺脫貧困。
技術援藏、項目援藏、就業援藏……20年里,中國海油對口援藏的領域越來越寬,渠道越來越多。從單一資金援藏到全方位補位支撐、從單一統籌區內資源到統籌援受雙方優質資源,從單純“輸血”到探索建立“造血”幫扶模式,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每一次機制創新都很好地契合了當地發展的需要,都在不斷助力當地跨越式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海油已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為龍頭,經濟援藏、科技援藏、就業援藏以及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等相結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援藏格局。
民生項目譜就幸福贊歌
過去,尼瑪鎮三村的次仁和大多數牧民群眾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到哪兒,支起帳篷就是家。現在,中國海油援建的定居房讓他和村里的50戶村民有了“新家”,家里不僅有了電,用上了明亮的電燈,還能看電視,連打酥油茶也用上電動工具了。
“新房子,亞咕嘟(好)!”帶著孩子在羊圈擠羊奶的牧女俄賽停下手中活兒,興奮地指著新搬入不久、面積90多平方米的定居房說。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開展援藏工作的重要基礎。中國海油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思路、資金投入、產業規劃、項目建設等方面皆是圍繞“水、電、路、醫、學、住”等民生工程展開。每一批援藏干部的到來都能讓當地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邁入新階段接續助力高質量發展
在尼瑪,“中國海油”是一個流行詞,它不僅意味著一大批中國海油出資援建的標志性工程,更是和每一位尼瑪百姓密切相關的生活改善。
20年來,中國海油援藏工作從以提供資金、代建工程的形式,逐步轉向培育自我發展能力,增強持續發展后勁。黨建互聯共建、抗震救災、飲用水凈化、村內道路硬化、供電線路改造……一樁樁“小事”鞏固著百姓脫貧的成果,續寫百姓奔小康的“振興路”。
特別是“十三五”時期,中國海油將援藏項目和各方資源向基層民生傾斜、向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讓越來越多的尼瑪群眾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截至去年底,尼瑪縣風電、光電、光熱等資源集中連片開發,鼓了當地群眾的“錢袋子”,貧困戶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11153.45元,貧困發生率由25.26%降至0%,尼瑪縣以貧困發生率為零、群眾認可度99%的優異成績順利脫貧摘帽。
中國海油圍繞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立足尼瑪實際,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對口支援“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繪制新一輪援藏新藍圖,為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而努力奮斗,合力譜寫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