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匠心修繕五四運動策源地——北大紅樓
【紅色地標】匠心修繕五四運動策源地——北大紅樓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0-13
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進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參觀“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重溫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展革命活動、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醞釀和籌建中國共產黨等革命歷史。
展廳內,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現了那個時期的光輝歷史。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一批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北大紅樓喚醒民智、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黨組織、發動工人運動,留下了不朽的革命足跡。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宣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文物局等中央有關部門會同北京市,將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傳承作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的一項重要工作統籌調度、全力推進。其中,最受矚目的北大紅樓保護修繕項目由中國建筑負責實施。
不同于以往的修繕改造工程,落成于1918年的北大紅樓已有百年歷史。通高五層的磚木樓內,有大小不等的200多個房間,收藏大量的歷史圖片、珍貴文物、文獻資料、藝術作品等。這里一磚一石、一門一窗,甚至是踩上去吱吱作響的木地板,都承載著珍貴而厚重的紅色記憶。要最大程度保護恢復北大紅樓的歷史風貌,又要以“繡花”功夫做到對百年建筑的“最小干預”,這對建設人員是巨大的挑戰。
按照部署,中建八局迅速抽調政治過硬、能力過硬、業務過硬的管理人員,組織在機電安裝、裝飾裝修方面的技術能手,組成了50人的項目團隊,從2020年9月29日進場,要在短短的70天內完成全部加固修繕工作。中建集團旗下中建電子也調集具備過硬深化設計能力和現場協調能力的骨干人員,從2021年2月4日進場,對北大紅樓的建筑安防系統進行全面改造,預定工期只有40天。
為了生動詮釋那段光輝偉業,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中國建筑的項目團隊秉承修舊如舊理念,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讓這座北大紅樓延續百年氣韻、煥發時代光彩。
修舊如舊 最大還原百年風貌
修舊如舊,尊重歷史是前提,做到有史可查、有據可依。項目團隊對北大紅樓進行了深度研究,比照了歷次修繕工程的做法,特別對參與過1961-1962年修繕工程文物專家的意見進行了重點研究。修繕前,北大紅樓還接受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健康“體檢”。專業人員對地基、墻體、木屋架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開展了專項檢測,盡可能摸清建筑的保存現狀和安全隱患。
設計單位、文物專家和項目團隊一起全程參與,在整個施工期間共召開了多次專家會、論證會,在反復論證、對比試驗的基礎上,遵循原工藝、原做法對修繕部位有序施工,盡可能保留歷史信息。
紅樓項目聯合黨支部書記兼項目經理潘志專指著紅樓屋面的紅瓦說,“這些紅瓦是百年前比利時產的掛燒平瓦,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找不到了。我們在修繕中,選擇能最大形態上與原瓦片相似的國內干燒制瓦片代替。”
在修繕紅樓的樓面及圍墻砌體的勾縫時,為了修舊如舊,對照傳統工藝,項目團隊按照專家會的意見,采用7:2:1的比例混合熟石灰、沙子、黃土來封堵樓面縫隙,采用磚粉、白乳膠修補磚面裂縫,又在磚縫處調配白灰、中砂混合砂漿勾抹灰縫。修繕磚柱時,按現狀形態制作出磚柱表面凹凸的質感,確保修補后的磚柱與周邊顏色協調、毫無突兀感。項目團隊還邀請了文物修繕專家開展評議會,確保重刷油飾掛檐板的色調與北大紅樓室內色調保持基本一致。
比起建筑外觀的修復,更大的挑戰在于紅色文化的傳承。“我們要做的不止是‘形’的修補,更是‘神’的還原。在完善建筑結構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同時,要原原本本保留住北大紅樓的文化、氣韻和歷史感。”潘志專說。李大釗、陳獨秀伏案寫作的辦公室,毛澤東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圖書館,魯迅宣揚新文化運動的講臺……修復紅樓的過程就是一次紅色精神的洗禮。項目團隊在每一項工作中,都傾注了對歷史的敬意、對先烈的景仰和對中國共產黨的赤誠之心。
精細作業 最小干預百年建筑
紅樓已有百年“高齡”,內部文物眾多,“堅持最小干預、精心組織實施”是紅樓修繕的重要要求。項目團隊為此拿出了“繡花”的細致功夫。
早在進場前,項目團隊就對樓內不同部位細化了施工保護方案。紅樓的石構件主要分布于門頭石柱、石質臺階、窗臺等部位,項目團隊對石構件先用海綿布進行封護,在海綿布外側再用木板材料作硬質圍擋,避免施工作業中由于物體搬運損壞石構件。紅樓的木地板和樓梯木扶手要阻燃防火,項目團隊對木地板用阻燃毯、防火布進行四層包裹,為木扶手包裹上2公分厚的橡塑海綿、外面再鋪設一層阻燃板增加防護。
按照“現狀整修、局部加固”總體思路,除對開裂、損朽等存在安全隱患的木架構進行替換或加固外,對表面酥堿微風化、弱風化的墻體并不是替補和更換,而是僅對其表面酥堿處進行封護,以延緩病害發展。對瓦面有微殘損、小殘損但不影響使用的紅瓦,也不進行更換,盡可能留存歲月痕跡。根據磚柱現狀,項目人員對紅樓門廳東、北、西三側磚柱僅修補破損處;對南側門廳按北側形制重新噴涂面層,對頂部、花崗巖石底座和石欄做石材科技保護,以便延緩風化。
“這座紅色地標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壯大。本著對黨的熱愛和對歷史的敬意,我們必須要還原紅樓本來的樣子,讓人們來到紅樓時追憶那段壯闊歷史。”潘志專說。
技術賦能 科技護航紅色資源
為了把北大紅樓這一紅色資源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現代科技也在護航這座百年建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項目團隊將歷史建筑的修繕與先進的科學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實測實量,逆向搭建出高度還原紅樓的數字模型,對整個紅樓的建筑、機電、裝飾進行整合。利用現代科技信息技術,完整準確記錄了本次保護修繕的工程信息,為紅樓以后的修繕工作提供參考。
由于建成年代久遠,北大紅樓原有安防系統無法實現“全覆蓋”。為更好保護館內文物,中建電子項目團隊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安防綜合管理平臺,實現視頻監控、報警、門禁、對講等多系統的統一管理與聯動。整個建筑物內外遍布上百個監控點和觸發報警點,打造安全的文物展示環境。
在“全方位護航”的背后,是項目團隊的不懈努力與匠心堅守。“北大紅樓是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施工過程中不得在木質墻面上新開孔洞,只能順著原有孔洞進行作業,而孔洞直徑最大僅有2厘米,大大增加了穿管布線的難度。”中建電子項目經理張曉彤說。他帶領項目人員用3天時間走遍建筑物的每一個角落,仔細核對圖紙信息,逐個注出300多個末端點位,確保每根線纜走線精準無誤。穿管布線施工正值寒冬臘月,室內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為了穿線更精準,張曉彤摘去手套,爬上木凳,咬著手電筒,雙手將線纜一節節塞進過線孔,在粗糙的木質門板內一點點“摸索”另一端出口,手上扎了木刺、磨破皮也不停歇。
經過整個團隊的全力奮戰,提前10天完成全場攝像機的穿線任務,張曉彤也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這座紅色地標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壯闊的百年奮斗征程,本著對黨的熱愛,我們將專業和匠心投身品質工程建設中。雖然不是黨員,但我堅決聽黨號令,向黨靠攏,盡我所能,像黨員一樣去戰斗!希望能夠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貢獻我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建集團如期優質完成了建設任務,確保了后續布展工作順利開展,并繼續擔綱維保任務。6月29日,精心修繕后的北大紅樓重新向公眾開放,“光輝偉業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覽也于同日亮相。作為復展后首批觀展人員,北大紅樓項目的建設者們感慨萬千:“參建這項工程,我們深感使命光榮。參觀這座百年建筑,我們更深切感悟到北大紅樓承載的歷史意義。”面對黨旗,大家重溫入黨誓詞,立下建功新時代的鏗鏘誓言。
一百多年前,北大紅樓里的燈光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真理火種,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孕育。紅樓里的一磚一木、一瓦一石,都如穿越歷史烽煙的竹簡,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光輝偉業。一次匠心修繕,讓百年紅樓歷風雨而彌堅,也讓中國建筑重新追尋紅色起點,傳承紅色血脈,汲取前行力量。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