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畔樹豐碑
【紅色地標】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畔樹豐碑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0-27
奔流不息的鴨綠江水,氤氳著兩岸的風景;飽經風霜的鴨綠江斷橋,記錄著昔日的滄桑。在中朝邊境最大的城市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肅立于鴨綠江畔,銘刻著英雄的千秋偉業,告慰著先烈的不朽英靈。
71年前,290萬中國人民志愿軍前赴后繼跨過鴨綠江,同朝鮮軍民一道,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歷經兩年零9個月,最終贏得了偉大勝利。而今山河無恙、家國安寧,但那段歷史卻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記憶中,也被珍藏于抗美援朝紀念館里。
擴建,是為了更完整地展現歷史
讓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續傳承、世代發揚——抗美援朝紀念館正承載著這一神圣使命。
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于1958年,是全國唯一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1993年,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落成;2014年,中央批復同意紀念館再次改擴建,2016年正式開始施工,中國建筑旗下中建八局作為主力軍,全面統籌工程建設。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經過改擴建后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正式開館。
改擴建后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館內展陳面積7879平方米,是舊館的近5倍。新館以紀念性園林紅色教育為主線,包含紀念大道、國防教育園、荷萍池、基石廣場、紀念廣場、紀念館等六大板塊。承擔改擴建任務的中建八局調派精兵強將,克服工藝多、專業性強、交叉作業多、現場管理協調難度大等重重困難,全力投入新館建設。
項目經理張希盛帶領團隊立下壯志:“抗美援朝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我們‘人少事多’也一定能實現‘質優藝精’。建這項工程,我們要對先烈負責,對歷史負責!”擲地有聲的話語讓項目部每個人都肩負起一種使命感。大家一邊忙施工,一邊深入學習抗美援朝歷史,把自己置身在歷史中,思考工藝、琢磨細節。
從第一斗混凝土開始,項目就定好標準、推出樣板,通過樣板引路保證后續工程質量。“我們將工期目標進行了量化分解,工程策劃覆蓋率100%,安全質量管理、工期進度每日上墻,人人身上扛指標,每天都在摘星奪旗。”項目施工員耿國棟說。
高聳于館前廣場上的紀念塔是整個工程的標志,塔高53米,旨在紀念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偉大勝利。正面鑲嵌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周圍矗立著4處志愿軍將士的群雕,頌揚著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豐功偉績,寄托著后人對先烈的無限緬懷。“原來這里有座塔,我們不僅要把原塔的厚重感表現出來,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項目副總工李偉說,“我們克服了設計圖紙深化、采購周期的影響,用35天的時間,完成了從深化設計、招標采購到升級改造的全部工作。”項目團隊堅持把每一道工序做精,將紀念塔本身的震撼壯觀完美呈現了出來。
修繕,是為了更真實地復原歷史
抗美援朝紀念館有館藏文物2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8件、二級文物203件、三級文物1145件,其中不乏紀念性機車、大型兵器和雕塑。文物修復要還原歷史,做到“修舊如舊”。
一輛長20多米、重160多噸,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機車”,退役后在戶外存放長達63年,整體銹蝕嚴重,部件多有損壞。“要想做到無損傷遷移及100%原貌修復,確實是個挑戰。”張希盛說。
經過邀請專家反復研究論證,項目團隊首先采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機車內外部進行了數字模型重塑,掌握了機車現有構造,建立了第一手技術資料,為后續吊裝設計和修復成果復核創造條件。根據機車形狀、周邊地形,掃描儀視角合理劃分掃描分區,經過復雜的數據處理,最終高精度實現了機車3D模型的重塑。李偉說:“那段時間,我們都像生活在科幻電影里,看什么都能腦補出一個3D立體模型出來。撫摸這些機械、模型,‘首戰兩水洞’‘激戰云山城’‘阻擊黃草嶺’‘血戰上甘嶺’等場景,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也像電影一樣在腦子里一遍遍閃現。我覺得我干這事兒,值!”
由于機車構造復雜,體積大且質量分布不均,無法一次性吊裝,需要拆分遷移。為了確定吊點位置,項目團隊專門研制了一套測量大型不規則物體重心的裝置,再結合機車模型進行分析,獲得機車各部分質量分量及重心分布,最終將機車合理拆分,順利吊裝前往修復。“為了不造成二次損壞,我們對銹蝕程度進行分類,經過多次試驗,最終確定了每一部分的除銹修復工藝參數,讓‘英雄機車’恢復了原貌。”李偉說。
根據項目整體規劃,需將兵器園舊址處兵器文物遷至國防教育園。有了修復英雄機車的經驗,116件兵器文物也順利就位,整齊排列在園內。
為了完好移動一座毛澤東主席與彭德懷司令員握手的鑄銅雕,項目部采用高壓水射流石材拆除技術,建造臨時藏品用房,配備恒溫恒濕空調及凈化器,結合遮光、密閉措施,達到雕塑臨時存放環境要求,解決了施工現場文物暫存的難題。
項目團隊經過逐漸摸索,漂亮地完成了“雙百”施工目標,總結出《紀念性大型兵器、文物、雕塑保護性遷移及修復施工工法》,經過評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裝點,是為了更好地紀念歷史
除了建筑物,園區內的紀念性園林景觀也傾注了項目團隊無數心血。“幾年的時間,我們共栽植紫杉、銀杏、法桐等喬灌木39種29517株,玉簪、馬藺、沙地柏等地被11種9951平方米,草坪18715平方米,荷花、睡蓮、香蒲等水生植物988平方米,修復原有山林樹木2200余株。”張希盛介紹。
園林景觀的設計主旨是“英雄的贊歌、和平的基石”,園林與建筑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展現歷史的厚重感。中建八局項目團隊做到了完美呈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一舉拿下了園林類“魯班獎”。
“干完這個項目,我也就退休了,能通過建設這項工程為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做貢獻,我感到十分榮耀。”從基建工程兵轉業的中建八局項目指導王文秀說。
抗美援朝紀念館新館自1993年落成以來,已累計接待國內外觀眾1300余萬人次,先后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4A級旅游景區”“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國家級稱號,是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了解抗美援朝歷史、緬懷志愿軍英雄、傳承抗美援朝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鴨綠江水,奔流不息。佇立在斷橋上環顧,仿佛依然能聽到炮火的轟鳴。江水滔滔,青山巍巍,中建人精心雕琢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再一次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它用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物品傳承著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