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地標】中共六大會址:海外唯一的中共黨史常設展覽館
【紅色地標】中共六大會址:海外唯一的中共黨史常設展覽館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11-01
距莫斯科市中心約40公里五一村帕爾科瓦亞大街上的一棟三層小樓,看似極其普通,但它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中共六大)會址。
穿越時光的長廊,這座肅立于莫斯科郊外的歐式小樓,幾度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一場中國革命艱難關頭的特殊會議
1928年,當時的中國正被白色恐怖籠罩,加之受“左”傾盲動主義影響,中國革命陷入低潮,迫切需要召開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集中全黨智慧認清革命形勢,總結經驗教訓,明確新時期革命的性質和任務。
然而,想找一處安全的開會地點并不容易。上海、廣州、澳門、香港多個地點都曾被討論過。此時,考慮到1928年春夏共產國際將在莫斯科舉行幾場國際會議,中國共產黨將派代表出席,中共中央向共產國際提出申請,希望中共六大也在莫斯科召開。共產國際同意了這一方案,并把會址定在了莫斯科郊外。
從4月下旬開始,出席中共六大的代表們分批前往莫斯科。一路上警察盤問、密探跟蹤,危險無處不在。最終,140多名中共代表就在這座并不起眼的建筑中召開了中共六大,通過了關于政治、軍事、組織、蘇維埃政權等問題的決議以及經過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等多份重要文件。
一項各方廣泛關注的修復工程
中共六大會址始建于18世紀,因白墻在陽光下顯得閃耀奪目,有“銀色別墅”的美稱。然而,二戰結束后,“銀色別墅”年久失修,加之兩場大火,幾乎損毀殆盡。莫斯科建筑師奧梅利琴科說:“我曾經在附近生活過,清楚地記得這幢樓房的狀況是多么讓人心痛!”“心痛”的不只是俄羅斯人民,深知其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人更知道其保護的緊迫性。
2013年3月22日,中俄兩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于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的補充議定書,確定對會址進行修復。
一次“修舊如舊”的匠心建造
中共六大會址修復工程涉及俄羅斯國有資產局、能源局等諸多單位和多級地方政府,推進過程的復雜程度可想而知。而作為一座歷史建筑,修復工程不只是重建,還要“修舊如舊”。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落在了中建集團旗下中建一局的肩上。中共六大會址是俄羅斯古典弧形建筑,其穹頂由20層圓形木結構拼接而成,每一層的木塊角度都不一樣,修復工藝復雜、難度較大。為阻止寒風進入建筑內部、并達到飽滿圓潤的外形效果,項目團隊精確測量了每一層木結構的角度,將先進的BIM技術與俄羅斯傳統手工藝相結合,精準復原了中共六大會址這座180多年歷史的古建,竣工后的穹頂構件緊密得連根針都插不進去。
按照工程建造的常規經驗,中共六大會址修復至少需要2年才能完成,但中建一局項目團隊2015年9月底才拿到設計圖紙、獲得施工許可,工期只剩下不到1年。當時俄羅斯已經進入寒冷期,按屬地管理要求還需停工5個多月。為了能按照計劃時間竣工,項目團隊采取“逆作法”施工和搭設全封閉綠色暖棚兩大創新舉措。
“逆作法”施工突破了常規工序,上下同時開工,科學節約工期25天;搭設全封閉的綠色暖棚,用內箱式柴油加熱管加熱,給建筑“穿”上了“保暖外衣”,在室外溫度-30℃情況下維持棚內溫度16℃,打破莫斯科冬季無法施工的慣例,相應節省了5個月的工期。
最終,項目僅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會址全部修復任務,于2016年6月20日通過中俄聯合驗收小組驗收,比計劃提前10天竣工。竣工后,該項目贏得了20萬莫斯科市民參與投票的“最佳印象獎”。如今,會址修復后作為莫斯科中國文化中心分部,舉辦中共六大會址常設展覽,免費對觀眾開放。
一個銘記歷史傳承友誼的平臺
2016年7月4日,修葺一新的中共六大會址重現昔日“銀色別墅”的風采。中共六大會址一樓展示了“中共六大召開前的形勢”“中共六大的籌備與召開”“中共六大之后革命運動的發展”等三部分,館內中俄雙語的中共六大政治決議、土地問題決議以及軍事報告等文件保存完好;二樓則還原了會議大廳和代表居住房間的場景。
從開館之日起,展覽館就成為中俄人民開展文化交流、增進相互了解的平臺。至今,展覽館已舉辦演出、展覽、聯歡、講座等活動60多場,接待各類代表團1100多個,觀眾約2.4萬人。
作為中國在海外唯一關于中共黨史的常設展覽館,中共六大會址不僅成為中國民眾追尋中共黨史、了解中國革命歷程、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海外教育基地,也成為一處傳承中俄友誼、加深俄羅斯人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的窗口。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