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3-01
“把山區的孩子們培養出來,才是根本的鄉村振興之策。作為第一書記,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科學、藝術的向往。”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派駐金蘭村第一書記郭能虎在多個場合頻頻提到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我們機械總院太給力了,我來到新縣以后,大家總是給我說起桃李獎學金、雙創大賽、創客教室等等,對教育幫扶評價很高!”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選派掛職新縣任副縣長的嚴建強說。
牽住教育幫扶“牛鼻子”
作為定點幫扶新縣的央企,“十三五”以來,機械總院累計向新縣投入幫扶資金2497萬元,助力新縣摘掉貧困帽子。機械總院把定點幫扶工作當做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做實做細“12345”特色幫扶體系。
新縣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豫鄂兩省結合部,是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戰爭年代,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河南唯一的將軍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但受戰爭創傷和自然條件制約,這里交通不便,地僻民貧,經濟凋敝,文化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發展。
定點幫扶之初,機械總院就把教育幫扶放在首要位置。作為關鍵任務,每年教育投入不低于全年幫扶資金的50%,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全階段入手,在投入資金改善教學硬件設施、提高學習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把幫扶重點放在教育軟件力量提升上,主動送服務、搭平臺、建基地、創載體,盤活模式、創新機制,設立桃李獎學金,制定師資水平提升計劃、重點學科建設計劃,開展創新創業大賽、雙向科普夏令營,建設創客教室,深化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從斬斷貧困代際傳播根源的角度出發,用教育幫扶點亮孩子們通向美好未來的路燈,照亮無數家庭實現夢想的征途,力求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
多措并舉上好“第一課”
“通過機械總院搭建的平臺,我們實現了和國內頂尖教育機構的交流,從中取到了真經,也讓孩子們上好了人生的‘ 第一課 ’,我們一定會用好這些資源,辦好學校,教好學生,以此來回報機械總院對老區教育事業的關懷。”新縣教育局局長李建章深情的說。
2012年以來,機械總院發揮公益類科技型央企的科技、創新、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引領、志智雙扶。積極踐行“科技+教育+公益”模式。連續舉辦七屆新縣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共收到來自2000余家單位和個人的作品1500多個,其中83項獲得國家、省級獎勵,67件作品獲得國家專利。
作為雙創大賽的擴展和延伸,機械總院組織優秀作品獲獎代表近150人到北京參加科普夏令營,孩子們來到天安門、故宮、長城、中國科技館、高校校園領略科技和現代的魅力,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激勵了他們走進名校的斗志。夏令營營員中,95%的學生考入自己理想的學校,40余人考上北京高等學府,5人考入清華、北大。
2020年,機械總院開始布局“創客教室”進校園。目前,已完成5所農村學校創客教室建設,4所新規劃創客教室正在設計。預計2024年完成農村鄉鎮創客教室全覆蓋。創客教室不僅拉近了學習交流的距離,更像一顆啟明星一樣,點亮了孩子們求知、成才的夢想,通過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眼界,更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同時,為激勵學子立志成才,幫助他們真正實現走出大山的夢想。2016年起,機械總院設立了桃李獎學金,到目前為止,共發放獎學金200萬元。在構建激勵機制,獎勵優秀學子,鼓勵教師爭先,人口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上起了很大作用,在老區群眾中美譽度極高。
推動職業教育“有作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把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帶進老區,機械總院利用“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建立遠程教育中心。開展名師資源共享,組織二級單位中師資力量強大的哈焊院與新縣涉外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對口幫扶,讓學生在校內就能接受到教學,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將學院焊接專業培育成為“河南省高校特色學科”,吸引了大量生源。涉外學院的老師們紛紛表示:現代化教學設施實現了兩地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同步,對老師的提升也很大。
在機械總院的幫扶下,涉外學院開設了焊接技術、機械加工、建筑工程管理、中醫護理等31個專科專業,建成了機械、建筑、汽車等12個實習實訓中心,組建了信陽市首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心,開辦了“紅城月嫂”、“紅城管家”和“紅城廚師”等系列技能培訓班,把培訓地點搬到村組、送到田間地頭,年培訓各類技工3800余人,持證比例達70%。
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機械總院以產教融合為抓手,通過訂單培養、校中廠、廠中校、現代學徒制等方式,推動教育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吸引用人單位參與到職業教育過程中,建立共建共教共育機制。目前,與北京、上海、深圳、武漢以及韓國、日本等地1300多家企業建立和暢通就業、實習渠道,將學生不斷輸送到適合他們的發展舞臺。
專家要請進來,老區的教師也要走出去。機械總院利用轉制科研院所優勢,大力實施教師能力提升計劃,選送骨干教師到與機械總院有戰略合作的機構進行培訓。推進優師計劃,開展教師能力培訓26場次,惠及教師1300余名。極大提升了教師隊伍綜合素質。
打造繼續教育“新引擎”
鄉村振興為了農民,依靠農民,關鍵在農民。當前,農民群眾在科學文化素養、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還有欠缺,難以完全適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因此,提升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綜合能力至關重要。
機械總院邀請學者教授、技能專家,依托送教下鄉、農村課堂、培訓學校等多種方式和載體,針對機械行業人才缺口,打造焊接和工程機械實訓基地,培養高端焊接技術人才與工程機械技能人才,320余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年收入增長5倍以上。針對技能短板,組織對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農技人員、村民進行養蜂、挖掘機駕駛培訓5場237人次,融媒體、企業管理、科學致富等實用技術培訓10場1652人次。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群眾思想活起來、志氣強起來、本領大起來,不斷提升鄉村振興活力。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基層干部是抓各項工作落實的執行者,是走好服務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的踐行者,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領軍人才,對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為此,機械總院組織對新縣干部開展培訓,借助大別山干部學院、山東干部學院等培訓平臺,以鎮村干部為重點,組織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能力提升培訓8場822人次,促進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人才支撐。此外,在選派干部到新縣掛職的同時,先后吸納7名新縣年輕干部掛職鍛煉,雙向交流掛職、拓寬培養渠道,為新縣培養更多懂管理、能擔當重任的干部。
如今,有不少得益于教育幫扶走出小城的孩子,回到家鄉、反哺桑梓,站上講臺,幫助更多孩子造夢圓夢;還有很多受到感召的高校畢業生、基層干部、技能人員,主動選擇、勇于擔當,把個人的職業追求融入鄉村振興和家鄉發展的事業中。
“在新縣,我一定會把總院教育幫扶政策落實到位,以高質量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為老區振興提供有力支撐。”機械總院掛職副縣長嚴建強信心滿滿。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唯有推進教育發展才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機械總院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鄉村振興,以教育幫扶為抓手,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多措并舉培植鄉村人才,強化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不斷深化履行央企責任擔當。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