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3-11
1000多間隔離房、3900多張病床,僅在一周的時間里,中央援建香港的臨時性方艙醫院,就從香港青衣島約6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并于3月1日成功交付。這是香港新冠肺炎患者的希望,也是一項超乎尋常的工程。
香港青衣方艙醫院是香港抗擊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首個竣工的中央援建香港方艙醫院項目。自2月22日開工以來,1800多名員工在此日夜奮戰,冒雨趕工。
作為此次項目現場施工的負責人,來自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李易峰臨危受命。2月21日,接到任務時,他才了解到這里原本是一片集裝箱集散地,為了建設方艙醫院,還要把其中3000多平方米的沙地澆上混凝土。
“3900多張隔離病床,一周建好香港青衣方艙醫院!”立下“軍令狀”時,設計圖紙還沒有,第一步就要“加速”。不到6小時,項目組就形成了香港青衣方艙醫院第一版總平面布置圖。所有設計方案均以最大床位數為目標,并結合相關政府部門的基本要求,動態調整、確保最優。
作為香港首個臨時性方艙醫院,青衣方艙醫院的設計采用內地已較為普及的裝配式方法組建隔離房。病房由一個個模塊化箱式房屋組合而成,每一個房間都配備基本用品及冷氣機、煙霧探測器、滅火筒等設施。
時間緊、任務重,工程量大,在香港青衣方艙醫院的平地上,集結起上千名內地和香港員工,不少富有應急項目建設經驗的內地員工主動請纓,提出加入項目的建設隊伍。2月24日,首批內地赴港“青年突擊隊”到達香港。這支在2020年香港臨時醫院和社區治療中心項目參與建設的隊伍,又一次沖在了香港抗疫的一線。
項目開工時,正逢香港氣溫驟降,連日降雨,團隊成員穿著雨衣趕工。香港員工張國惠在項目中主要從事材料管理工作,深知香港青衣方艙醫院的特殊性和迫切性,“許多物資和材料的物流都受到影響,幸好得到大家的幫助,物流運輸難題得以解決”。
作為建設香港青衣方艙醫院的內地“大后方”,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旗下中建海龍公司承擔著供應全部模塊化箱式房屋的重任。其間,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足量、不間斷地為香港方艙醫院供貨。
中建海龍迅速集齊了市面上的模塊化箱式房屋,在廣東省中山黃圃港、廣州蓮花山港等同步進行箱體組裝,整箱裝船以減少現場工作量。為了盡可能爭取項目建設時間,中建海龍一方面在各工廠派駐管理人員,協助提高產能和運輸能力;另一方面火速集結320余名工人和20名管理人員,調用16臺吊機,在黃圃港碼頭同步進行箱體組裝。
為確保按期供貨,該公司協調工作專班,打通海關、碼頭、船運公司等多個流程,在各個審批節點、工廠倉庫以及中山黃圃港、廣州蓮花山港等設專人專班跟進,確保產品最短時間運抵香港。
當箱式房屋運抵現場,李易峰和團隊要組織施工人員快速組裝箱體,形成隔離房。面對不同品牌、規格的箱體,施工人員抓緊學習,保障箱體快速組裝,組裝后的箱體需再用吊車吊到指定位置。
2月26日晚上,是李易峰和團隊神經最緊繃的一晚。隨著物資陸續運抵,當天的工作目標是要把約1300個隔離房擺放到工地的指定位置。李易峰要在現場協調超過60部機械、20多部拖車。他已經36個小時沒有合眼,嗓子痛到沙啞。“這個工程意義重大,責任也必須重大。”李易峰絲毫不敢松懈,這是一次資源調配與快速建造能力的“大考”。
回想起這一周,李易峰感覺香港青衣方艙醫院項目像是從“冬天”干到了“夏天”。雨夜,大家凍得哆嗦,要穿著保暖內衣;眼下氣溫回升,白天很多人開始穿短袖干活。
1800多人的項目工地,防疫壓力大,其他醫療需求也較為集中。2月26日,香港專業醫療機構派出醫生為項目提供醫療服務,每天安排醫療人員駐扎在施工現場,同時,提供1-2名醫生24小時提供緊急服務。為了保證安全,項目人員每日進場前,必須完成一次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測試,并提供陰性結果證明。
2月27日,項目已接近尾聲,香港部分立法會議員和市民代表來到工地,向辛勞奮戰的工友致以感謝和敬意,捐贈兩萬份快速抗原檢測包等防疫物資,并表示:“工友們為了香港抗疫工作,24小時輪班趕工,這么不辭勞苦地幫助我們,真的非常感激,我們也想為他們盡些綿力。”
香港員工曾川銘在項目中主要從事安全及環保工作,“我見證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從事建筑行業將近25年,曾川銘從沒試過接觸只有7天工期的地盤項目,“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他看見大家為求完工,上下一心,夜以繼日,深感自己能夠為香港的防疫工作作出貢獻而榮幸。
隨著項目交付,香港青衣方艙醫院正在逐步發揮作用。李易峰仍然在項目上忙碌,對于他和團隊來說,還有其他方艙項目等待他們前往。隨著越來越多的方艙醫院建成,他們相信,香港這波疫情很快就會像這一周里的天氣一樣,從冷雨到放晴。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