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4-13
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方艙醫院3號館內,1720個隔離間已經建設完畢,每間隔離間能擺放兩張床,首批病患在4月9日得到收治。這比預計的4天工期提前了16個小時。
4月4日,為應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決定將室內面積40萬平方米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改建成方艙醫院,這將成為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艙,建成后可提供5萬張床位。工人和建筑材料自此分批次到達國家會展中心(上海)。29歲的陳冠屬于最早到達的工人之一,他是3號館第三區域的建筑負責人,負責2000張床位的建設。接到援建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方艙醫院的緊急任務時,陳冠正在江蘇無錫的一個建筑項目上忙碌。他曾于2020年參與過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的建設,深知時間的重要性。4月5日18時左右,他就到達上海,隨后一直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忙碌到第二天5時。
方艙醫院建設分幾十道工序:現場勘察、圖紙深化設計、進度計劃、設備材料計劃、勞動力進場到位計劃……每一道工序都拖延不得,陳冠則一直在現場協調。疫情導致交通不便,施工材料采購運輸更為困難,常常是工人到了,材料卻因為各種因素“堵”在路上,項目團隊只能反復溝通辦理手續。
和建設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相比,方艙的建設不是難事,參與過前者建設的設計人員帶來了當年的圖紙供參考,很多成熟的經驗能夠幫助施工方加快施工進度。比如在方艙醫院正式施工圖紙到來前,設計人員就預見性地做好方艙的功能區域劃分,把病區整體按“兩邊醫護、中間病區”的魚骨狀布局,而兩條“主魚骨”正好是病區和護士間的長走道,這將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但很多細節仍需因地制宜。疫情結束后,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將恢復使用,所以施工必須考慮后續拆除的問題。為此,他們更改了很多技術細節,比如用對地面影響較小的瓦斯鉚釘代替原來的膨脹螺栓,封堵地面下原有的管溝槽防止病毒等的外溢。
對施工方來說,這個工程最難之處在于工期短。有人曾統計過,按如今的建設方案,援建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方艙醫院的幾家單位工期最多的也只有4天,床位超過1萬張。因為工期緊,陳冠在上海度過的3個晚上幾乎沒合過眼。“有些扛不住了。”他說,可能是因為工程將要交付,整個人一下子就有些松懈,身體起了很多反應。
48歲的蔡革華眼里也布滿了血絲,幾天下來,他連凳子都沒坐熱過,“工地上噪音大,說話只能靠喊。”蔡革華是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方艙醫院現場指揮長。4月5日,他帶著500名工人、70名管理人員從武漢來到上海,負責4號館的機電施工工作。除了施工作業,他還要做的一項工作是安撫工人的情緒。第一次距離疫情這么近的工人往往內心會有些恐懼,加上施工強度大、身體易疲倦,有些工人難免會有情緒問題,蔡革華就主動安撫大家情緒,盡力讓工人們多休息。“我參與過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很多事情我都經歷過,所以心態比較平和,作為負責人,我必須照顧好大家。”蔡革華說。
對于建設方艙,無論多么辛苦,蔡革華沒抱怨過一句。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的父母感染了病毒,火神山醫院建好后,他的父母被轉入治療直至病愈。“自己施工的工程最終惠及了自己的父母。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方艙醫院能早一天建成,就能早一天收治病人。”與此同時,他也希望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能為大家盡快回歸正常生活作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