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4-18
“星空”和“公路”總是伴隨著富有詩意的浪漫,而這樣夢幻般的場景,在太湖隧道中成為現實。當車輛進入隧道,會發現超10公里的隧道,“花樣”倒是不少:入口和出口兩端都設計安裝了150米長的“星空頂”疲勞喚醒區,進入隧道5公里處,還會經歷由LED燈帶組成的長達150米“穹頂”疲勞喚醒區,如此光影交錯,讓來往車輛的超特長隧道之行不再漫長枯燥,更為行車安全保駕護航。
太湖隧道全長10.79公里,為雙洞雙向六車道,是目前國內最長的湖底隧道,也是全頻無線通信、北斗導航、可視化巡檢定位等高新技術與高速公路建設深度融合打造的智慧隧道。
從入場初期到驗收通車,中國交建項目組不斷克服太湖隧道機電系統施工規模大、組織困難、技術復雜,以及高環保和緊工期要求等困難,始終圍繞“智慧”“安全”的主題,闖關奪隘。“因為機電施工的支托架及橋架線纜安裝位置在距離地面高達3.3米的電纜夾層內,電纜夾層是一個60厘米寬80厘米高的狹小空間,我們不但要考慮狹小空間施工的困難,還要考慮不能妨礙地面排水系統和消防管道工程施工,因此我們只能凌空作業。”中交集團所屬中咨泰克公司國內工程事業部總工程師夏長青說。
經過現場實際調研,項目組提出以可移動剪叉式高空作業平臺車代替傳統腳手架,既能解決施工空間狹小的問題,又能提高施工工效,同時,為有效解決交叉施工多、工序銜接以及安全方面的諸多問題,項目團隊施工過程中充分運用BIM手段,在安裝定位及設備選型方面模擬仿真、及時糾偏,與各系統、各標段開展現場技術交流,解決基礎、管線、界面交叉問題。
“為了讓超特長隧道的管線安裝有序,我們創新采用了300米模板法:以前300米管線安裝為模板,綜合考量多方驗證,不斷優化,編制了樣板段施工方案,并運用于后續管線安裝,為整個項目高效推進機電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礎。”太湖智慧隧道項目經理張濤介紹。
為全面掌握隧道運行狀態,確保隧道運營安全,項目組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既有太湖隧道監控系統基礎上增加基于雙光譜、多目標雷達、光纖振動交通事件檢測系統的智能感知與分析技術,實現車道控制與信息提示、分區廣播、智能照明控制的智能聯動與控制。同時,隧道依托全頻無線通信、北斗導航,首次引入可視化巡檢定位和氣體檢測等技術,共同組成了超長隧道的“智慧血脈”,有效提升隧道交通安全管理能力。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