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2-09
陳美蘭,現任中廣核研究院反應堆軟件主管工程師,是2項國家重大專項子課題、4項中廣核集團和院級科研子課題負責人,7個工程項目的專業主設和子項負責人,曾獲省部級、集團及院級科技類獎項20余次,論文專利20余項,獲得過“科研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巾幗先鋒”等眾多榮譽。
讓“蒙塵的黃金”發光
2012年金秋,陳美蘭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來到中廣核研究院,第一個任務便是一項漫長又坎坷的研發工作——三維氫氣安全分析軟件研發。
從技術角度而言,該軟件對新核電堆型研發來說至關重要,但在國內尚屬空白,且由于算法復雜、涉及精細機理模型,是塊難啃的“硬骨頭”。2012年,當身邊同事都選擇開展中廣核熱點研發項目時,陳美蘭卻說:“三維氫氣安全分析軟件是塊‘蒙塵的黃金’,有需求的‘無人地帶’正是創新的機遇所在。”于是,縱身躍入,便是10年。
從那一天起,在這條軟件研發的漫漫長路上,她一步一個腳印,不曾停歇。語言不熟練,就加班學習,抱著厚厚的工具書慢慢啃;遇到難解之題,就分單元逐一排查解決;熱工水力現象異常復雜,就一遍一遍推演.....研發過程中的冗雜阻擋不了她的腳步,一個又一個的關卡難點澆不滅她的熱情。2021年,三維氫氣安全分析軟件研發完成,具備華龍一號、CAP1400、CPR等堆型的三維氫氣安全分析能力,部分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整個團隊的好才算好”
在中廣核研究院,陳美蘭先后擔任了設計擴展工況分析團隊、熱工瞬態與嚴重事故分析軟件團隊的負責人。“一個人的好不算好,整個團隊的好才算好。”不管在哪個團隊,陳美蘭總是提及這樣一句話。
陳美蘭以“在任務中成長”的培養模式,帶領團隊深度參與華龍一號英國通用設計審查(GDA)、防城港核電二期、太平嶺核電、歐洲用戶要求(EUR)、事故容錯燃料(ATF)、先進核能等重點項目,承擔大量技術攻關工作,解決了項目上眾多關鍵路徑問題;她和團隊首次開展了針對我國“華龍一號”示范項目的設計擴展工況研究論證,填補了專業領域空白;實現消氫系統的創新設計,獲得了多方認可。在“EUR認證”項目中,她和團隊以扎實的設計改進和匯報答辯,增強了審評方對華龍一號反應堆安全設計的信心,有力支撐了EUR認證。她還創立“小團隊研發作戰制度”,帶領團隊開展新堆型關鍵現象機理模型研究,識別并解決新堆型研發進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在邊干邊學的過程中,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支支能“打硬仗”的科研隊伍鍛造而出。
陳美蘭深知,國際化的視野是科研人才實現研發突破的基礎。為此,她積極與國內外行業組織和高校等單位展開技術合作交流,不斷開拓團隊視野,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做“長期主義者”
在7歲的女兒眼里,科研工作者很光榮,陳美蘭有時候問她長大了要做什么,女兒總會回答:“像媽媽一樣,做女科研工程師!”
女兒眼里的榜樣,也是同事眼里的精兵。“她是不可多得的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反應堆理論與安全研究所所長周洲對她的評價很高,“真正做到了十年磨一劍,潛下心來專注軟件研發,甘當‘長期主義者’。”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國家有科技強國的號召,作為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應當潛心研發,盡好我的一份力量。”長期以來,陳美蘭把科研過程中的每一處知識、每一項任務都當成附身的甲胄,一路充實自己,披荊斬棘,奮力奔跑。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