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3-06
在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三航局江蘇盛東如東H3號海上風電項目,一面面黨旗在海面上迎風招展,一架架百米高的白色風車屹立于海天之間。為了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黨支部組織骨干黨員成立“追風團隊”,與風浪抗爭、與時間賽跑,解決施工中的各項難題,在他們腳下還有一艘特別的“海上紅船”,跟他們一起追風破浪。
如東海上風電項目總裝機容量400兆瓦,三航局承建內容包含40臺風機基礎及安裝施工,單臺風機重達762噸,施工區域離陸地約20海里,受洋流影響,年有效施工時間僅有150天,項目早早制定好了施工方案,只等吊重1200噸的大型海上風電安裝船到位即可掀起大干熱潮。然而大型安裝船因特殊原因遲遲無法到位,接連晴好的天氣本是絕佳的施工時間,但現在只能被動等待,項目團隊心急如焚。面對困境,追風團隊把目光投向了碼頭停靠的一艘配有700噸履帶吊的安裝船,是否可以將風機化整為零,拆卸后分塊吊裝呢?初步推演后,追風團隊便開始了初次試驗。這艘安裝船也被命名為“海上紅船”,在施工最緊急的時候扛起了吊裝重任。
追風團隊將風機拆分為塔筒、機艙、輪轂、葉片四個部件進行逐項吊裝,塔筒的安裝很快順利完成,但在機艙吊裝時卻遇到了瓶頸:運輸過程中會在機艙下部加一個與運輸船舶連接的“凹”字形底座以保證機艙的穩定性,采用大型吊裝船時,只需將整體吊起,在專門的操作臺上拆除連接的18顆螺栓,讓底座垂直脫落即可實現安全分離,然而機艙加底座的重量已經超出“海上紅船”的吊重。追風團隊利用BIM技術模擬將底座在運輸船上拆除,直接起吊機艙的施工場景,好消息是有實現的可能,但壞消息是安裝船和運輸船在涌浪的影響下一直處于搖晃狀態,吊起的一瞬間機艙和底座邊緣極易產生碰撞,安全風險不能保證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損失。
遲遲未解決的安裝難題,就像無聲的指令,讓追風團隊的黨員干部難以入眠。項目經理劉君看著船艙外的星辰大海,腦中劃過數個方案,卻都被一一否定。“是否能夠在底座和機艙之間加裝一層防護呢?”突然冒出想法的他立即召集團隊成員一起討論,共同設計出了一種超長導向螺栓方案。該導向螺栓單根長度約50厘米,使用高強度柔性玻璃纖維材料制成,完全滿足固定需求,在吊裝階段,導向螺旋會根據機艙的向上移動產生形變,在底座與機艙之間形成保護層,避免與機艙與底座的直接碰撞,直到機艙完全吊離后便會自行脫落,有效保障了吊裝安全。
“海上紅船”之上,追風團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采用分體安裝工藝填補了國內海裝5千瓦機組單葉片吊裝技術的空白。如果說海上風電是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那么,勇于突破瓶頸的奮斗精神就是海上風電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