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3-08
前不久,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正式公布。中國電建所屬水電四局職工田得梅入選,也是10名大國工匠中唯一的女性。
心系一藝 其藝必精
17歲那年,田得梅技校畢業后被分往拉西瓦水電站工作。“當時可供選擇的崗位只有電焊、配線和天車3種,其它兩個專業已經招滿,我只能選擇天車,我甚至還不知道‘天車’是什么。”田得梅在師傅的傾囊相授下,不僅學會了所有技能,也堅定了要繼續干下去的念頭。隨后她隨著工程建設不斷轉移“戰場”,在龍江、向家壩、尼那、萬家寨、梧州、葛洲壩等水電站進一步磨煉和精進。
“就像開汽車一樣,不同的司機給乘客帶來的乘坐體驗不同,開橋機也是同理,千萬不能簡單的認為只是把設備或材料從一個地方吊到另一個地方。”師傅楊玲玲的話在田得梅心中深深埋下了“平穩駕駛”的種子。如何把這些特殊的“乘客”舒適地吊送至指定區域,成了田得梅的探索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車操作空間,在她眼中卻有數不盡的“小門道”。
“手動換檔時要注意逐檔增加或減少,接近吊點時判斷距離提前減速避免急停,開關按鈕和操控手柄時動作要平穩,不猛拉猛拽猛按……”每發現一個駕駛小竅門,田得梅都會繼續摸索直至完全找到“手感”。日積月累,田得梅總結出了“眼看、耳聽、鼻聞、腦想、手腳動”的“人機一體”操縱技巧。
但田得梅不滿足于只會“駕駛”天車,她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無論在哪個電站工作,天車一直運轉不停,起先不管遇到什么小問題,都需要聯系檢修的同事來處理,要是我自己會做這些了,是不是效率就能提高了?”說學就學,田得梅在下班后多了一項安排即跟著試驗室的同事,學習天車的日常維護和保養,這項技能讓她應對工作更加自如。
匠人精神 巾幗之力
當白鶴灘機電安裝工程項目部征調各工種人員時,師傅們第一個推薦了田得梅。當舍下不足周歲的孩子,帶著行李匆匆趕到白鶴灘時,面對眼前忙碌又有些雜亂的工地現場,田得梅倒是覺得“很平常”,和之前待過的項目并無二致,那時的她還無法預料,在大國重器的舞臺上,她將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項目開工初期,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安裝間場地被土建雜物大面積占用,為盡快開展施工,需將場地及時騰出,作為項目部當時唯一的天車工,雜物倒運和設備材料吊裝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的身上。時間緊、任務重,田得梅經常兩個橋機換著開,以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業時長,在短短幾周時間里完成了項目前期材料設備倒運和場地清理等工作。
2020年,白鶴灘水電站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迎來吊裝時刻。作為水輪發電機組的核心部件之一,轉子是機組安裝過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約2100噸,需由左岸地下廠房內部兩臺1300噸橋機配合完成吊裝。在吊裝過程中,兩臺橋機需要保持步調一致,以7米每分鐘的速度前進。面對挑戰,田得梅帶領班組成員一次次模擬轉子吊裝過程,詳細講解各個重要關點注意事項,一遍又一遍的對觸電控制器、剎車片、行程限位、警報裝置等橋機部件進行檢查。
吊裝時,她冷靜細心,沉著細致,面臨5厘米的吊裝誤差,在無法目視的情況下,她憑借出色的吊裝技術,一次性順利完成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吊裝。后續,田得梅結合白鶴灘左岸地下廠房實際情況,不斷總結經驗、分析不足,在她的帶領下,左岸剩余7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全部一次性順利吊裝就位。
天車承載夢想,奮斗鑄就輝煌。面對未來,田得梅依舊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為重點項目建設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