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5-05
少有人知道幽深的海底奔涌著多少“寶藏”,也鮮有人見過洶涌海面下發生的驚心動魄故事。
中國海油研究總院鉆采研究院副院長謝仁軍的工作,就在看不見的海面之下。工作14年來,謝仁軍主持和參與了30多個油氣田的鉆采設計方案,在鉆頭入水之前,他已經用數據和模型為無數油氣田繪出一整套“開發藍圖”。
工作中的謝仁軍
但行前路 無問西東
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是謝仁軍在學生時代就養成的習慣,也成為他的人生底色。
當謝仁軍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消息傳到中國海油下屬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研究總院)鉆采研究院,“實至名歸”是身邊同事的第一反應,謝仁軍卻有些赧然:“30位獲獎者里,我年紀最大,是踩著青春的尾巴得了這個獎。”
謝仁軍的家在秦嶺南部一個并不富裕的小山村。2002年,謝仁軍考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成了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父親長年外出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對他的全部要求只有一句樸素的“好好念書”。
2009年,謝仁軍入職研究總院。入職第三年,東方13-1氣田開發前期研究項目鉆采負責人的重任便擔在了他的肩上,這是中國海上第一個高溫高壓氣田開發項目。自此,謝仁軍開啟了“馴服”油氣開發高溫高壓的征程。
我國海域油氣資源豐富,高溫高壓區域的天然氣占了幾乎三分之一。高溫高壓油氣田就像一個溫度高、壓力高的“大煉爐”,開發技術條件極為苛刻。兩年時間,謝仁軍給出了東方13-1氣田開發的鉆采方案。在后續實施鉆完井過程中,7口井全部實現零環空帶壓,這在世界上的高溫高壓井中都是少有的。
在項目前期審查時,謝仁軍的方案曾受到不少專家的質疑:“能不能干?能不能安全高效地干?”面對質疑,謝仁軍習慣用數據說話。2020年,東方13-2氣田成功投產,入選當年“央企十大超級工程”。
經過多個高溫高壓項目的研究積累,謝仁軍帶領團隊突破的高溫高壓井設計關鍵技術作為關鍵成果之一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科研無盡 不負熱愛
2014年,在時任“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前期研究項目經理朱海山的推薦下,謝仁軍擔任了我國首個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的開發鉆采設計項目經理,他解決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布置鉆井水下井口。
一天晚上,謝仁軍帶著孩子散步,抬頭看向滿天星辰,謝仁軍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思路:那么大的區域沒法一條線穿起來,那就像星座一樣分區考慮,各個擊破。“大串接小集中”模式就此誕生。“你們看,是不是很像星座圖。”謝仁軍舉著最終的井網圖興奮地向同事們解釋:“從繁星點點,到串成海底星座,水上的平臺就能定位了。”
為全球海洋石油工業提供“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的背后,有謝仁軍的付出,也有無數海油人久久為功的堅守。
2022年6月6日,由謝仁軍牽頭起草的ISO3421《石油與天然氣工業——海洋隔水導管下入深度與安裝設計》國際標準經國際化標準組織正式向全世界發布推廣。這是海洋鉆井技術領域以“模型、算法”為核心的首部ISO國際標準。這項成果的背后,是海油人20年的堅持。
2002年,當時的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鉆井專業科研人員開始了隔水導管關鍵技術的相關研究。隔水導管的下入深度往往采用經驗法,有沒有可能有一套辦法能計算出精準數值,讓隔水導管在不同海域都能“站得住、不下沉,不倒下”?
2017年,起草國際標準的擔子落到謝仁軍肩頭。2018年6月,項目立項。一年半后,起草團隊打磨出第一版草案。但當謝仁軍帶著團隊成員前往美國參加第一次工作會議時,遇到不小的“打擊”。最直接的質疑是“你們的草案都是根據中國海域情況分析的,在世界其他海域,這套標準還適用嗎?”為了驗證項目的可推廣性,謝仁軍帶領團隊回國后馬不停蹄又開始了潛心研究。2022年4月27日,經過反復打磨的提案最終稿獲全球ISO全票通過。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什么?“質疑,求實。”謝仁軍說。做研究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敢于質疑傳統才能做到創新,而實事求是才能把每一步走扎實。
科研路無涯,攀登與沉淀永遠是進行時。
【責任編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