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fā)布時間:2023-11-30
郭連京,現(xiàn)任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分公司技能大師工作室氬弧焊專業(yè)組組長。在焊工這個崗位上,他已經(jīng)干了30年,從最早的手工電弧焊到機械化半自動、自動化焊接,無論是設備原理還是現(xiàn)場實操,他都“門兒清”。但自從接觸智能機器人焊接技術后,這位老師傅總是笑稱自己還是個“新人”。
資深“焊”將的新挑戰(zhàn)
1993年,郭連京來到海油工程建造公司成為一名焊工。當時,焊接裝備和施工技術都處于起步階段,海油工程采油平臺鋼結構焊接全部為手工電弧焊,一個甲板片需要二三十人集中施工,一個組塊就要干上整整一年。
初來乍到的郭連京為了不拖后腿,常年泡在現(xiàn)場。“那時候,為了焊接出一道完美的焊縫,焊花落在身上也只能忍著。”郭連京擼起袖子和褲腿,幾十處燙傷疤痕若隱若現(xiàn)。他的眼神里透著自豪,一處處傷疤像是他的一枚枚勛章。
30多年過去,海油工程焊接技術不斷變革,從手工焊接走向機械化、自動化,再到現(xiàn)在逐步推廣的智能化焊接。郭連京也從一名學徒工成長為資深“焊將”。
2011年,郭連京順利通過考核取得焊接高級技師資格,加入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焊工培訓教練。在近幾年的“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中,他的徒弟紛紛摘金奪銀,他也獲得“優(yōu)秀教練”稱號。
郭連京本以為自己已經(jīng)把焊工這行學明白了,可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他的職業(yè)生涯迎來新的挑戰(zhàn)。
0基礎啃下智焊“硬骨頭”
2022年,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高端智能制造基地——海洋石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用,焊接裝備隨之踏上智能化快速道。經(jīng)過層層篩選,技術能力突出的郭連京從30多名技能人才中脫穎而出,成為焊接機器人的“教練”。
“我們篩選機器人教練,除了技術能力考核外,對抗壓能力、表達能力和重大項目攻堅次數(shù)都有硬性要求,郭連京的綜合素質很突出。”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劉海林說。
臨港場地投產(chǎn)后,郭連京很快接到一個“硬活兒”——渤中29-6項目WHPA(東、西)組塊甲板片預制工作。如果用傳統(tǒng)方法進行人工焊接,他可以毫不猶豫地拍著胸脯接下這個工作。但換作機器人來干,他心里一下沒了底:機器人焊接缺乏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施焊前需要進行焊接示教編程,如果焊接參數(shù)匹配不當,會導致整條焊縫成形差,甚至需要返修作業(yè)。
一個個從未遇到過的難題接踵而至。想要調整好焊接參數(shù),郭連京首先要為機器人輸入焊接數(shù)據(jù)。在機器人調試工作中,針對施工中的每個焊接位置,都需要設計一套對應的焊接參數(shù),擺動方法、擺動頻率、焊接角度和電流電壓大小,四項技術指標都要匹配,才能焊接出完美焊道。如果一項技術指標與其他三項不匹配,就會造成焊接缺陷。
一次次試驗失敗,又一次次重整旗鼓,郭連京翻閱大量書籍,在現(xiàn)場反復調整——單項焊接位置的機器人焊接工藝終于被他攻克了。
然而,在組合型工件焊接作業(yè)中,現(xiàn)有的焊接工藝又需要重新優(yōu)化。機器人現(xiàn)場應用中,還出現(xiàn)焊縫拐角位置焊接質量缺欠的新難題。
“機器人焊接不如手工焊接那么靈活,遇到特殊情況時不會‘變通’,造成焊道過高的問題。”郭連京再一次撲進現(xiàn)場,開始新的試驗。他重新設定各項參數(shù),一條條光滑的焊道終于呈現(xiàn)在眼前。
懷揣信心展望行業(yè)未來
擔任焊接機器人“教練”期間,郭連京邊學邊干,攻克了機器人焊接參數(shù)優(yōu)化、焊縫裝配標準制訂、電源形式調整等多項技術難題,還帶領研發(fā)團隊完成“平、橫、立、仰”四種焊接位置的機器人焊接技術工藝開發(fā)。
今年8月份,郭連京又一舉拿下“機械行業(yè)職業(yè)教育師資”和“中國焊接協(xié)會培訓教師”兩項證書。
從最開始的手工焊接、自動化焊接到現(xiàn)在的機器人智能焊接,郭連京的焊工生涯始終在擁抱變化。
展望未來,郭連京說:“智能焊接技術在海洋工程裝備應用上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我希望能將智能焊接技術推廣應用到更廣闊的生產(chǎn)領域。”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