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2-11
在西藏自治區聶榮縣永曲鄉康庫村,緩緩轉動的風機葉片和映照湛藍天空的光伏板,正將高原“風光”轉化成供暖的清潔電。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建設建筑科技公司“風光儲熱”智能微網綜合能源供暖項目團隊的建設者們,用奮斗和堅守踐行了出征儀式上“按時竣工”的誓言。
康庫村位于那曲市聶榮縣永曲鄉三江源國家生態公園,當地氣候寒冷干燥,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當地流傳一句俗語,遠在阿里,苦在那曲。這里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最低氣溫低于零下20攝氏度,牧民一年四季基本靠燒牛糞取暖、燒飯。
為了能按時完工投用,接到建設任務后,中鐵建設建筑科技公司迅速成立黨員先鋒隊和青年突擊隊,提前組織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前往。從北京到西藏那曲,全程3300多公里,海拔高差近4800米。項目所在的永曲鄉是當地最為偏遠的鄉鎮,康庫村位于永曲鄉的中心區域,距離縣城175公里,必經之路需要兩次翻越5300米的唐古拉山埡口,全程80%的路段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
留給他們的工期只有一個月,時間不等人。為了適應高原特殊的環境,風機的基礎澆筑必須使用C40混凝土一次性澆筑完成,而距離現場最近的攪拌站開車都需要10個小時,山高路遠,團隊的工程師決定現場制作混凝土。“一個人就是躺在唐古拉山口不干活,消耗的能量也相當于在平原地區負重30公斤的消耗量。”項目青年突擊隊隊長牛鳳虎說。因海拔高工人操作體力消耗大,往往操作一小時就要吸氧一次。攪拌用的砂石料是從180公里外的料場運來的,水是鑿冰河提取加熱后使用的,在嚴格的技術配比指導下,風機發電基礎順利完成澆筑。
建設過程中項目部堅持精細化管理,引入自主研發的智能旁站機器人全程跟蹤施工現場情況,提升項目安全及質量管理效率;創新采用智能電源管理系統組成局域微電網,所有電氣設備均采用高海拔高寒地區定制款,確保系統穩定性。
冬季的康庫村已經披上銀裝。整齊的太陽能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歷時27天,項目部完成了2臺10千瓦風機、1套23.4千瓦光伏設備和100千瓦時戶外儲能設備的安裝。通過風、光互補模式,康庫村構建了風光儲一體化智能微網零碳發電供暖系統,實現了兩種清潔能源互補運行,項目部為康庫村委供上了暖。“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之前靠燒爐子取暖,村委值班室的墻壁上都是一層黑黑的煙塵,有時半夜還要起來‘伺候’爐子!”康庫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旦巴堅參感慨地說,“以前為了冬天取暖,我們要提前幾個月撿拾牛、羊糞等燃料,費時費力。一個冬天就要燒掉20多垛牛糞,深冬烤牛糞爐子時,往往身體前面是熱的,后背卻還是涼颼颼的。現在不一樣了,暖洋洋的電暖讓我們感受到了高原的風和光的溫暖,也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我們的關懷。”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