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性濤:深耕海洋牧場的設計專家
【人物】胡性濤:深耕海洋牧場的設計專家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2-19
提及海上風電,大家已耳熟能詳。海上風機可以將海洋上的風轉化為電能,為人們生產生活提供清潔能源。如今,海上風電平臺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養魚。近日,第三批魚苗正式投放入中國海油工程設計院承建的國內首例漂浮式海上風電與養殖融合研究與示范項目。海油工程設計院青島分部設計室主任胡性濤就是這個海洋牧場的設計專家。
7年前,胡性濤參觀了國內建造的第一個大型深遠海養殖平臺。高度規模化和智能化的漁業平臺讓他感到震撼。他密切關注相關信息,研究文獻資料,詳細了解深遠海養殖裝備。海洋工程結構物的設計研究是他的“老本行”,而深遠海養殖和海洋石油開發畢竟是兩個不同的行業,標準規范、設計流程、施工習慣都存在巨大差異。在養殖裝備設計上,他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我們常常毫無思路。”胡性濤坦言,“跨行業的研究,必須調整心態,從零開始。”想要進入這個鮮少有人涉足的領域,他只能勤學、多問、多研究。圖書館、論壇、高校……他利用身邊一切學習資源,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2022年,海油工程設計院承攬了國內首例漂浮式海上風電與養殖融合研究與示范項目。項目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和深海養殖平臺為一體,由“漂浮式風機+養殖網箱”組成。胡性濤主動扛起了養殖網箱設計的重任。由于所用的網衣是柔性體,而平臺結構是剛性體,無法在同一個模型內精準分析,這導致網衣可能與平臺鋼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發生碰撞。
重新選型將花費大量時間,現有工期無法滿足,1000多噸的平臺主結構更不可能因為網衣重新計算。項目團隊成員都犯了難:是接受網衣與鋼結構碰撞造成破損的風險,還是狠下心調整項目工期?兩個選擇都會讓項目付出極高的代價。接下來的幾天,胡性濤重新梳理設計方案,力求找到更精確的計算方法。他對照相關國際規范,在已有研究成果上優化了網衣密實度的計算方式,最終滿足了現有條件下的平臺設計運營要求。
經過多年的鉆研,胡性濤掌握了深遠海養殖裝備的總體布置、洗網換網、自動化投喂、水下監控、放魚與收魚等多項關鍵技術,申請了多項專利。如今,他和團隊成員正在開展“1+N型”海洋牧場與綠色能源多場景融合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為“綠色能源+藍色牧場”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