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3-20
前不久,全球最大變質巖油田——渤中26-6油田正式投產,進入生產階段。它是我國能源領域的重大發現,在全球能源版圖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2023年9月,渤中26-6油田一期開發項目在青島、天津兩地同時開建,2座新建平臺、4條海底管道、2根海底電纜,挑戰如潮水般涌來。一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青年突擊隊隨即成立。身為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設中心秦皇島32-6區域項目組的業務骨干,于昊成與張耘赫分別在青島海工場地和天津臨港場地帶隊出征,隔空打響了一場建造攻堅戰。
高壓循環注氣系統的建造、安裝、調試成了第一只“攔路虎”。于昊成與張耘赫同時發力,分別成立雙相不銹鋼管線施工監管和壓縮機監造質量管控兩個專項小組,在攻克一系列難題后,首次實現渤海項目陸地建造階段10.5千伏壓縮機的送電調試。
位于青島場地的CEPA平臺組塊是一只十足的“鋼鐵巨獸”,組裝這個大塊頭,讓原本就緊張的滑道資源更加捉襟見肘。眼前無路,工建人開始變起工程“戲法”。“整體戰”行不通,就試試“麻雀戰”,項目現場首席徐德平果斷變招。他聯合各方代表,反復梳理場地資源使用和項目運行計劃,研究出化整為零、逐段實施的方案。“先在滑道尾端的外部區域裝好一、二兩層結構片,再使用自驅動平板運輸車拉到碼頭進行最終總裝,通過分段推進,徹底解開滑道緊張的困局!”
在天津臨港場地,WHPB平臺組塊21.2米高的井口甲板被“倒掛”在24.5米高的甲板下,讓地基和塔樓來個“乾坤大挪移”。這是張耘赫和同事們的神來之筆。在深入測量采油樹寬度、高度等數據后,他提出創新思路:“我們在陸地預制時就把甲板倒裝,到海上直接切割碼排,用倒鏈精準落位!”
方案看似簡單,實施起來卻沒那么容易。半個月來,張耘赫沒日沒夜泡在結構預制車間,用激光定位儀反復校準支撐點,優化方案專題會開了一場又一場……當7天工期從海上調試安裝階段被省出時,工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這個小伙子不簡單,竟然在海上玩起‘空間魔術’。”
在海洋油氣開發領域,受限于天氣、海況、資源等不可控因素,再周密的計劃也可能被迫改變。渤中26-6油田地質結構復雜,深井作業漏失風險本就很高,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由于浮拖船資源的短缺,工期又被“吃掉”20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經過深入分析以往案例,于昊成發現鉆井船就位與工程作業之間存在時間差,需要等采油樹到位后才能進行配管工作。“能不能在鉆井船就位前,我們先完成井口配管?”于昊成大膽提出設想,并帶領團隊利用采油樹等比例3D建模,在平臺虛擬環境中反復模擬施工路徑。缺少借鑒,就用數據說話。于昊成的筆記本上寫滿密密麻麻的演算公式,在大腦中構建場景閉環。沒有實物,他們就用鋼管和膠帶搭建“模擬井口”,就地取材還原作業現場,最終確保項目按期完工。
如今,項目已順利投產,渤中26-6油田以其豐富的油氣資源為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持續提供著穩定的能源供應。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