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主力軍】婁延春:用過硬鑄造技術托舉大國重器
【科技創新主力軍】婁延春:用過硬鑄造技術托舉大國重器

文章來源: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4-01
從原始黃銅片、四羊方尊、后母戊鼎、永樂大鐘到三峽水輪機轉輪、汽車缸體缸蓋、發動機單晶葉片……誕生于5000年前的鑄造技術,傳承至今,一直煥發著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國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現代裝備制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鑄造在高性能復雜結構件高效近凈成形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技術優勢。作為一名“鑄造人”,中國機械總院首席科學家、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婁延春,將半生投身于鑄造事業,并見證著我國鑄造技術發展的光輝歷程。
婁延春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沈陽鑄造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鑄所),當時正是我國著力發展高端裝備大型鑄件的關鍵時期。當時,為滿足我國二灘、三峽等大型水電站對優質鑄件的迫切需求、解決進口替代難題,沈鑄所正在研制大型水電站用馬氏體不銹鋼材料及其先進成形技術。在一個又一個項目的研發中,婁延春逐漸成長為沈鑄所的業務尖兵,開始在國家重大工程、重點裝備用高品質鑄件研發中挑起大梁。
2003年,三峽電站正式將大型水輪機導葉鑄件國產化任務委托給沈鑄所,這是當時整個三峽左岸水輪機部件中唯一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鑄鍛件。婁延春與團隊鉚足了勁,誓要攻下這一關。此后一年多時間里,婁延春和團隊幾乎沒有休息日,24小時待命:萬家團圓的節日,他們在實驗室進行性能測試;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他們堅守在設備旁開展產品試制研究。從新型特種設備研制、材料優化、工藝理論模型搭建到鑄造成形技術方案實現,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僅用一年時間,圓滿完成了合同規定產品的全部制造,順利通過了設計單位的審核,一次性通過驗收。“電渣熔鑄水輪機導葉雙精煉鑄造”成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鑄件制造新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截至目前,國內外大型/超大型水輪機導葉制造均采用婁延春團隊研發的該項工藝。沈鑄所也依托該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相繼為我國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等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提供了配套支撐,產品還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巴西等國家,該項技術也成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5年,在沈鑄所的重型裝備車間,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核心部件——三維曲面水輪機葉片在精確塑性成形中完成蝶變。其中,由婁延春團隊開發的“電渣熔鑄+熱模壓”集成制造技術,不僅突破了巨型水輪機葉片制造的世紀難題,更推動我國重大水電裝備實現了全球領跑的跨越式發展。這項技術突破使白鶴灘葉片內部質量提高了一個質量等級,金屬利用率提高40%,制造周期縮短65%,被國際同行譽為水電裝備制造的綠色革命,為中國水電裝備從“跟跑”跨越到“領跑”、闖入“世界水電無人區”提供了堅強支撐。
此外,婁延春還牽頭組建了“高端裝備輕合金鑄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先進鑄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開展高端裝備輕合金鑄造過程應用基礎理論和競爭前共性技術的研究。如今,他憑著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工程師精神和科技振興、鑄造強國的夢想,依舊在鑄造領域闖關奮進。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