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主力軍】王永慶:逐夢海天的首席專家
【科技創新主力軍】王永慶:逐夢海天的首席專家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4-16
在沈陽“盛京八景”之一塔灣夕照旁邊,坐落著航空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所)。沈陽所成立于1961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第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所,主要從事戰斗機總體設計與研究工作。先后承擔殲-8、殲-11、殲-15、殲-35和無人機等五大系列共40余個航空武器裝備重點型號的研制任務,創造了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史的多個第一,被譽為“中國戰斗機設計研究的基地、航空英才的搖籃”。沈陽所從創立之初就肩負起航空救國、航空報國的使命任務,每一步發展都與黨和國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作為沈陽所第五任總設計師、首席專家,王永慶帶領科研團隊傳承新時代航空報國精神,延續前輩們的奮斗足跡,研制新戰機,續寫海天新傳奇。
在我國航空裝備發展進程中,艦載機的研制是極具挑戰性的關鍵環節。王永慶及團隊在這片未知領域披荊斬棘。艦載機與陸基飛機差異巨大,航母甲板的特殊環境對飛機的各項性能提出嚴苛要求,且當時我國既無經驗可循,也無現成技術可借鑒。但他們沒有絲毫退縮,而是集智攻關,全面突破高增升氣動布局、著艦軌跡控制等多項關鍵技術,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艦載機研發流程,建立起完整的技術體系。
2012年,殲-15成功在遼寧艦著艦。此后,中國“飛鯊”戰力升級、亮劍大洋,在實戰化訓練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力捍衛祖國海疆。作為“飛鯊”背后的設計研究者,王永慶從未止步,為推進裝備體系化發展,適應新的戰場環境,他帶領團隊緊跟前沿,持續創新。隨著時代發展,空戰模式不斷演變,對戰斗機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殲-35A 的研制中,王永慶帶領團隊將高科技力量與設計智慧融入每一個細節。殲-35A不僅具備強大的隱身性能和飛行能力,還擁有高度智能化的信息融合與處理能力。王永慶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空戰中的“組織后衛”,它能像在籃球場上組織戰術一樣,把戰場上的各種裝備聯合、協同起來,構建高效的殺傷網,實現體系作戰,在現代空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除了在型號研制上取得卓越成就,王永慶在科研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也傾注了大量心血。他推動總師系統管理模式改革,創新技術手段,建立數字化設計體系,大幅提升飛機設計和試制質量,縮短了研制周期。他倡導正向設計理念,構建通用研發流程,促進知識工程建設,為后續先進型號的高質量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心系年輕人的成長發展,他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航空人才,讓航空報國精神薪火相傳。
從殲-15艦載機馳騁海疆,到新型隱身戰斗機殲-35劃破長空,一代代中國航空人用智慧與熱血詮釋著“航空報國”的初心如磐,在浩瀚藍天書寫新的不朽傳奇。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