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27
在中國核工業發展史上,在曾經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荒山野嶺,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奔赴中國核工業發展的基石——我國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造和見證了中國核工業起步和逐漸壯大的歷史。
其中,202廠位于內蒙古包頭,創建于1958年,作為中國第一批核工業科研生產基地,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6年,新中國決定興建核燃料元件廠。1957年初,選廠委員會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郊選定了廠址。1958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志親自批準了該廠的建設。1958年初,從全國各地抽調一批管理干部和技術干部陸續到達包頭,并成為建廠初期的骨干力量。黨中央對202廠的建設高度重視,選派國內名牌大學和回國留學生中最好的人才到這里。
荒原筑起核城
“當你初次來到荒原,寒冷會使你寂寞惆悵,如果你真正投入她的懷抱,她會變成你溫暖的家。”這首古老的民謠,吟唱的仿佛就是創業者的心聲。
剛來這兒的時候,這里只有一棵歪脖子樹和一口深不見底的枯井,全是荒草和漫天的沙土,那時出去后經常找不到回來的路,空曠的廠址上只散落著一些創業者的帳篷,一點標記都沒有。因為害怕迷路,大家就把幾根木桿立起來,上面綁上一面鮮紅的旗幟,這樣遠處的人們透過昏暗的黃沙還是能看到那抹不屈的紅色,就能找得到回來的方向。
創業者們在一無廠房、二無設備的條件下,白手起家,艱苦創業,自己動手撿磚頭、盤烘爐,鍛制了第一把火鉗,用這把火鉗起家,鍛制了成千上萬件基建和農副業生產用的零件和工具。隆冬季節,包頭滴水成冰,剛蓋起的小平房,許多房間連床都沒有,有些就是用磚頭壘起來兩個垛子,上面放上木板,再鋪些葦子之類就算是床。當時運輸車輛有限,許多鋼筋、沙子、鐵桿等建筑材料都是由先到廠的職工用肩扛到廠區的。
“安下心,扎下根,荒沙灘上獻青春;不怕苦,不怕累,大青山下埋忠骨。”這是創業者們的口號,也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詮釋的信仰。
“倉庫精神”的誕生地
如今,“627倉庫”孤零零地立在荒草之中,它的破敗簡陋已于這個現代化的企業格格不入,而它就那樣一直靜靜地沐浴在陽光之下,仿佛一直在訴說著當年歲月的艱辛與輝煌……
由于當時處于建廠初期,各個廠房都在施工之中,沒有場地可用。為了爭時間,搶速度,當時就利用車間外邊一個原來鍛工組用木板搭的工棚子作鍛造試驗用地。
為了摸清一個工藝參數,為了解決一個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們經常在簡易倉庫里連續工作三十幾個小時不休息,尤其是冬天,倉庫里面零下三十幾度,可是沒有一個人退縮……就這樣一直干了兩年多,創業者們憑借著對核事業的忠誠和數年如一日的努力彌補了儀器設備欠缺和技術力量的不足,在較短的時間內試制出合格的產品,為我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作出了巨大貢獻。
就是在這個倉庫中,孕育出了被羅瑞卿總參謀長批示的團結協助、勇克技術關的“倉庫精神”,這種精神至今仍在被202人傳承著、踐行著……
荒原上的“大食堂”
60年代末,202廠剛剛建廠完畢,科研生產任務正處于初級階段,中央有關領導做出批示:溫飽一定要得到保證。每到飯點,廠里的干部、職工、醫生、老師齊聚一堂,談笑風生,忘了當時的艱難,也忘了身上的疲憊和勞累……
趙師傅是當年202廠食堂里的一名廚師,同時也負責采購食材。國家資源緊張,許多地方人民正在經受著饑餓,一定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這座拔地而起的工廠,更要對得起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們,他們肩負著這樣的重任,趙師傅在挑選食材的時候格外的用心。
當時在食堂吃飯的員工們沒有一個會浪費糧食的,無論是地上還是餐桌上都是干干凈凈的,每人吃完都用白開水沖湯就著免費咸菜,把碗上的油水都沖起來,喝掉,沒有一丁點的浪費。趙師傅說:“糧食,在那個年代就是命,珍惜糧食就是在珍惜自己的命。”
當年寸草不生的荒原,如今已是花團錦簇,廠房林立,一個集聚多種燃料元件研發與生產的花園式企業在新世紀煥發著勃勃生機。202廠人正在這現代化的廠房里,用汗水描繪出核事業充滿希望的明天。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