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22
一絲垂柳,幾處清荷,十里云影伴瘦塘。2015年10月,位于江蘇省鎮江市的五峰山長江大橋開工。
七月的高橋鎮風輕云淡。每到夕陽西下,暑氣漸消,便有三三兩兩的居民沿著干凈的村道散步。安逸的景象讓人很難想象,就在這寬6米的馬路對面,有一座日夜生產的拌和站。在拌和站員工孔繁宵的記憶里,項目為了減少施工對周邊群眾的影響,一直堅持環保施工,采取了諸多措施。
2016年5月,物資部開始籌備沉井第二次接高的物資,單次拌和量接近2萬立方米。站內4臺攪拌機連續工作了五天四夜。拌和站料倉儲空間不夠,項目還臨時租了一個廢棄船廠用來堆放碎石。即使是在儲料空間緊張的情況下,“留下20噸料倉的空間”依然是一條鐵律。
“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粉料外泄,造成污染。預留的空間就是緩沖層。”孔繁宵解釋道。此外,拌和站采用全封閉設計,轟鳴的攪拌機、高聳的粉料倉都被封閉在彩板房里。“這兩棟方正的彩板房,成為粉塵的另一道不可跨越的‘天幕’。”
五峰山大橋沉井的空間尺寸接近半個水立方,在沉井外圍,有一條環形水溝。下沉施工時,水溝內的水會抽到沉井的48個隔倉內,與下沉區的泥土混合,形成泥漿,再通過管道將泥漿抽出來,形成下沉空間。項目一分部經理助理魯言測算過,如果將這些泥漿進行沉淀,預計將產生超過290噸的棄土。
2017年3月,距大橋北錨碇沉井首次下沉還有一個月。魯言很著急,他需要為施工中產生的大量泥漿找一個合適的“容身之地”。為了找到合適的渠道,魯言將沉井周邊走了個遍,最終將目光放在了沉井東北方向一公里處。“在這里修建棄碴場,有一邊的地勢比沉井高,可以利用地勢高差與自然沉淀,在棄碴場與沉井環形水溝之間形成水循環。”周而復始的循環,不僅解決了泥漿排放,也解決了環形水溝用水的來源。“環形水溝里的水是下沉施工用水,起初我們需要大量抽用江水與地下水。現在好了,排水與用水兩個問題都解決了。”魯言說。
隨著施工推進,這套水循環系統又帶來另外一個驚喜。在沉淀中,棄碴場里的泥土越積越多,成為了大橋主墩施工的填料。
2020年12月,五峰山大橋建成通車,將鎮江市丹徒區與鎮江新區緊緊相連,大橋挺拔的身姿,為江南秀麗的景色平添一抹靈動。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