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21
“防波堤最早計劃的是拋石堤身工藝,但開工前不久突然變更成沉箱結構,難度一下就增大了。”項目常務副經理郭志鵬介紹。2020年12月初,在海南洋浦灣曲折的海岸線上,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三航局承建的海南煉化100萬噸乙烯及煉油改擴建碼頭防波堤項目上演著千噸沉箱入海歸位的精彩一幕。
按照新工藝,項目采用的沉箱長19.5米、寬27.3米、高27.2米,單體重達5700噸,特別是在洋浦灣“一年光景半年浪”的惡劣海況下,郭志鵬的擔憂不無道理,他說,“這樣大的沉箱,我們一共要往海里安裝52件。”首件超大沉箱能否順利安裝,決定了防波堤的整體進度。項目部鉚足了勁,所有人員和設備全部就位,做足了斗風戰浪的準備。
如何將首個“巨無霸”安全移運到半潛駁船上就成了第一道難關。面對頻發的臺風、寒潮,加上海南獨特的全日潮潮位變化,沉箱出運安裝時機并不多。而且面對5700噸的重量,項目部原計劃采用傳統超高壓氣囊搬運方式,需要用90噸的拉力耗時5個多小時來移動沉箱,作業時間長,安全隱患不可小覷。
技術討論會上,大家激烈地討論著,為提高運輸效率建言獻策。技術部長劉磊提出建議,“既然沉箱上已經有了‘輪子’,我們是不是可以在路線坡度上下點功夫?”劉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大家。項目部立即聯合設計單位對出運碼頭進行改造,將沉箱重量、碼頭承載力、氣囊摩擦力等多個因素列入調整范圍。不久后,一條長達50余米的緩坡呈現在大家眼前,沉箱僅需用70噸的拉力拖動2個小時便可順利抵達半潛駁船,既安全,又高效。
“巨無霸”順利登船之后,如何準確安裝到幾十米水深的基床上成了重頭戲。在距離預制廠16海里外的海面上,風更大,浪更急。這天早上7點半,半潛駁船在拖輪的牽引下緩緩出發,沉箱隨著浪涌左右晃動,安全員每隔10分鐘便匯報一次海況,由現場總調度曹鑫提前預判下一步走向。下午6點,經過10余個小時航行,沉箱順利抵達下潛預定位置。
“起重船暫停放纜繩,先穩住沉箱。”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曹鑫必須等到沉箱完全穩定之后才允許起重船開始作業。但意料之外的情況還是發生了。“報告!浪太大了,起重船輕微跑錨,沉箱逐漸偏離基床位置。”對講機里的聲音讓大家再次緊張起來。此時沉箱已經下潛至23米深,距離基床底部僅剩4米,一旦觸碰到基槽邊緣海床,極有可能發生傾覆。“測量組每2分鐘報告一次沉箱位置。”曹鑫緊緊握住對講機,盯著屏幕上的變化,發出下一步指令:“起重船放下抽心錨,收緊左前錨,控制船舶和沉箱偏移,注意纜繩收放速度,協助穩住沉箱。”在大家的努力下,起重船和沉箱的偏移終于有了好轉。
經過4個小時的調整,海浪逐漸變小,船組緩慢移動,沉箱再次到達基床位置。“一旦監測到風力達到六級,就立刻暫停作業。”曹鑫提醒大家,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操作團隊聚精會神、齊心協力,一邊往沉箱注水,一邊不斷調整沉箱位置,穩步下潛。“下沉完畢,位置準確,首個沉箱安裝完成!”在鏖戰了近48小時之后,大家懸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起重船上傳來了熱烈的掌聲。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