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19
自2011年嫦娥五號軌道器立項起,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就組織團隊白手起家,展開了攻堅研制之旅。
攻關無所畏懼
小名“秋月”的“花總”,仿佛注定與月亮有緣。張玉花在載人航天領域干了18年,一紙調令加入探月團隊,從嫦娥三號、四號再到五號,她一路走來,帶出了一個作風硬朗的探月隊伍,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向月球。
探月工程三期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將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從上升器轉移至返回器中。
2011年,八院對接與樣品轉移分系統的研制拉開帷幕。團隊成立之初只有8個人,號稱八大金剛,軌道器副總師胡震宇分管對接與樣品轉移分系統的研發。
探月項目狀態復雜、繼承性較弱,可參考的東西可以說只有“一頁紙”。為了完成技術攻關,胡震宇和時任對接與樣品轉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鄭云青一起,帶領年輕的團隊成員開展了4種對接方案設計和9種轉移方案設計。胡震宇介紹,通過多輪方案比較及關鍵技術攻關,他們最終確定了現在的抱爪式對接方案和連桿棘爪轉移方案。
軌道器和上升器在環月軌道滿足交會對接初始條件時,要求控制器在收到抓捕指令后1秒鐘內控制抓捕機構完成抓捕,21秒內實現兩器剛性連接。眨個眼的工夫就要完成對接,還是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為驗證方案樣機的功能,團隊提出了吊掛式對接試驗方案。把方案“變現”卻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了,沒有捷徑也沒有退路。
那段“不舍晝夜”的時光,仿佛起初是黑沉沉的夜,然后晨光微微明亮起來。
令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鑒定件力學試驗,產品潤滑采用的材料對濕度極度敏感。在上海的黃梅天,一場雨就可以使外部環境濕度達90%以上。當時,振動廠房空調通宵轟鳴,50個小時輪番上陣,試驗不停。不眠不休不只是為了保證計劃節點,更是為了呵護產品。
“當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方便面和一個整夜的覺。”設計師劉洲回憶起那段歲月,只是云淡風輕地笑笑。如何突破一個個關鍵技術難題,如何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對接與樣品轉移仿真系統與硬件測試系統?“總結起來就4個字,無所畏懼。”對接與樣品轉移分系統現任主任設計師劉仲如是說。
沖上云霄的吶喊
對于一個航天器而言,重量好比黃金,功耗好比白銀,減重以克計,降功以瓦算,這是一個讓設計師談之色變的永恒難題。航天器的這些約束,讓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李天義犯了難——除了在艙體結構減重設計上想辦法外,還要對傳統航天器的電氣系統分工和電子產品設計理念進行創新整合和優化。
不破不立,李天義綜合電子研發團隊經過數十輪論證,將原有分散在多個分系統中的功能全部集成至數據管理功能中,形成了全新的綜合電子分系統。有人這樣形容集中攻關的強度:每天查閱資料整理報告重量可以用“噸”來計算,資料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李總(李天義)永遠放不下的是老花鏡,為了隨時看報告。”團隊調度杜善亮打趣說。
要實現電氣功能的整合,打“破”原有的設計方法,就必須建立一套新的設計標準。這就如同將一個機器人體內所有的骨骼結構拆碎重組,還要保證它“活蹦亂跳”。
打破常規的設計方法讓資源統籌變成可能,一體化設計讓減重不再是難題;綜合電子關鍵技術的攻關,讓軌道器公共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身輕如燕的軌道器張開雙臂踏上奔月之路。任務圓滿完成的一瞬間,團隊每一個人都從心底迸發出沖上云霄的吶喊。
厲兵秣馬只為成功
2017年,軌道器研制團隊厲兵秣馬,卻意外等來了貯存的消息——由于發射計劃調整,任務推遲發射,軌道器隨探測器總體貯存。2019年,經過一年的貯存,當軌道器團隊再次整裝待發時,卻迎來第二次貯存的消息。
既然為成功守候,那就逆流而上。在嫦娥五號副總設計師查學雷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對軌道器開展全面深入的壽命分析,確保各個產品設計驗證到位、過程風險受控。在3年貯存期間,嫦娥五號經歷5次加電自檢,用沉甸甸的數據證明軌道器功能性能沒有下降;經歷多次發射窗口的變更與飛行程序的更改,團隊成員對于每一個可能的發射窗口進行設計復核,制定詳細的方案,確保隨時執行發射任務。
軌道器總體主任設計師趙晨成天追著能源專家請教咨詢,不斷推翻又重新建立計算模型,一再細化各個飛行階段整器供電功率的時間軸,反復推演每個可能的發射窗口的飛行程序所需的能源需求,拿出一份份經得起推敲的供電方案。
團隊每個人心里都有向往勝利的渴望,匯聚成砥礪前行的保成功力量。把狀態控制做得嚴之又嚴,把飛控預案做得慎之又慎,把風險管控做得細之又細,已經扎根在每個人的心里;把操作測試做得穩妥可靠,把質量工作做得全面堅實,已經是每個人的標準。軌道器始終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向月球進發。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十年的積淀與努力讓嫦娥五號展現一飛沖天的豪邁,迎來擲地有聲的壯舉。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