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道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1-11
深冬的河西走廊寒風凜冽,在廣袤的黃色原野中穿行而過的張扁高速公路日前正式通車運營。從張掖出發向東89公里,駛過草原、油菜花田、玉米地、洪水河、林場,一路暢通抵達項目終點扁都口,巍峨的祁連山在風雪中若隱若現。
“這條高速公路直達祁連山山根子,以前工作忙只能遠遠看著山上的積雪,現在工程結束要回家了,我們特意過來近距離瞧瞧。”中鐵建電氣化局張扁項目員工劉天祖、李生彬冒著寒風在公路盡頭拍照留念。
工期緊張是張扁項目面臨的一大挑戰。“雖然2017年各參建單位就陸續進場,但由于施工報批、征地拆遷等前期手續,實際上2018年二季度才真正開工”。項目投資方,鐵建投資張扁公司總經理許春堯介紹,“每年有效工期只有4月到10月,冬季長、氣溫低,達不到瀝青攤鋪的溫度要求,冬季基本沒法施工,去年又受到疫情影響,滿打滿算工期就一年半。”
張扁高速公路六壩互通立交(趙森 攝)
面對嚴峻的工期壓力,建設者披星戴月,不僅要按期完成節點目標任務,還把科技元素、綠色環保、社會責任貫穿于項目建設始終。
“別看公路全長不到90公里,但處處透著濃濃的科技范兒。”張扁公司建設管理部劉昌坤十分自豪。振動攪拌技術、3D智能攤鋪技術、DTC融冰融雪技術……各種先進的筑路科技手段在這里“閃亮登場”,演繹出智慧智能交通建設的華彩篇章。
“科技是手段,我們的目的是高質量、高標準建好張扁高速公路。張掖是旅游城市,當地政府有意把張扁高速公路打造成科技示范路,這與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許春堯表示。
項目建設中,他們采用振動攪拌技術生產鋪設路面基層的水穩碎石,相較于傳統工藝,拌和更均勻,黏聚性好,不易離析,較低的水泥用量就可以滿足強度要求,工程耐久性大幅提升。
而3D智能攤鋪技術提升了攤鋪質量,攤鋪平整,厚度精確,還可以24小時作業,比傳統拉鋼絲繩的方法效率更優、標準更高,還節省了人力。
張掖地區冬季寒冷而漫長,路面除雪保通任務重。該項目在部分路段試點DTC相變調溫融冰雪路面技術,將相變材料摻入瀝青混合料中,鋪裝成自調溫路面。“運用這項技術,下雪后路面融雪快,不需要像以前那樣要撒鹽融雪防滑,更加綠色環保。”中國鐵建所屬中鐵二十一局張扁項目經理來平說。
綠色環保是貫穿張扁高速公路建設的一條主線。該項目緊鄰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經過農田、河流、林地和水源保護地,環保壓力較大。
該項目是甘肅省第一條引入“環保管家”服務模式的高速公路,聘請專業公司負責全線環水保監測監管,一改以往各標段、各專業各自為政的狀況,提高了監督效率和效果。
“在‘環保管家’的指導下,我們更加科學地進行裸土覆蓋、邊坡覆蓋和土方回填等工作,及時整改做得不夠和有缺陷的地方,做到‘來時綠水青山,走時青山綠水’,讓綠色施工成色更足。”中鐵二十一局張扁項目黨工委書記羅海清如是說。
中鐵二十一局負責全線最大的橋梁洪水河特大橋的鋪設,工地附近是農田、河道。他們嚴格在紅線范圍內施工,不侵擾農田,每3公里安排一輛灑水車降塵,減少揚塵;在雨季到來、上游水庫放水前,提前完成河道中橋墩架設,確保施工不對河道造成污染。
“你們環保措施到位,文明施工做得好,盡顯央企風范,值得其他建設單位學習。”在去年8月的現場調研中,甘肅省水利廳領導對張扁高速公路綠色施工豎起大拇指。
張扁高速公路雖然沒有隧道,沒有高墩大跨橋梁與急難險重工程,看起來施工難度不大,但還是面臨許多風險挑戰。最突出的就是安全風險。
中國鐵建所屬中鐵二十局承建的張掖樞紐互通式立交上跨東西交通大動脈連霍高速公路車流量較大,鋼筋梁施工實行半幅封閉、半幅施工,給項目安全、進度和工期帶來極大挑戰。
“主線橋鋼箱梁采用廠制后分段進行吊裝,我們在跨連霍高速公路設置封路導行標識牌,上下行改道處豎起安全防護桶、指揮機器人等安全保障設施,確保安全無虞。”中鐵二十局張扁項目經理楊峰介紹。
做好開通后的運營成為張扁公司的頭等大事,公司運營部部長朱元偉胸有成竹:“我們提前半年進行籌備,開通后磨合順利,運營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我們在運營管理中,還引入了光纖傳輸設備、IP語音綜合交換系統、高頻開關組合電源等最新設備,為張扁高速公路運營插上科技的翅膀。”
冬日暖陽下,在嶄新的收費亭上,“魅力張扁,絲路新顏”8個字熠熠生輝,寄托著張扁高速公路建設者的美好期待。“張扁高速公路與青海省在建的扁門高速公路相接,今后將形成北通新疆、內蒙古,南至青海、四川的省際大通道,也是河西走廊經濟區與成渝雙城經濟圈聯系的重要紐帶。”談到張扁高速公路運營前景,許春堯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