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24
“這還是我們頭一次遇到那么‘不聽話’的泥漿,打根溶洞樁基太難了。”沈小華是有著多年樁基施工經驗的老師傅,一想起當時的現場情況,言語間還是難掩疲憊。中交集團所屬中交三航局承建的廣連高速橫坑中橋位于廣東英德市大灣鎮,本來24根橋梁樁基作業并非難事,但近乎百分百的溶洞樁率卻給建設者們帶來了極大挑戰。
對從事樁基施工的專業隊伍來說,在溶洞樁施工中發生漏漿、竄孔、塌孔的情況是“家常便飯”,也都有應對的方法,但這次橫坑中橋的溶洞樁基施工卻格外艱難。原來,橫坑中橋所處地質地下溶洞密布,容易導致打樁過程中泥漿發生外漏,失去保持樁身水壓、維護樁壁穩定的效果,一度影響施工進度。“泥漿一外漏,我們就回填,但這里的溶洞一層接著一層,就跟‘糖葫蘆’一樣,怎么也填不滿。”提起打樁過程,項目副經理王沐一肚子苦水。
早在樁基施工開始之前,根據地勘資料,大家心里就清楚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從地質縱面圖中可以清晰發現,這里存在多處地下暗河“穿插”在地質夾層中。“記得橫坑中橋開孔的第一根樁是3號樁,需要足足打深52米,然而剛鉆進7米深時就發生了漏漿,我們只能停止沖孔。”技術員潘奇回憶道。“片石水泥筑壁法”是漏漿時常用的工藝,雖然項目部立即組織了回填加固處理,3號樁也得以繼續施工,但好景不長,第二天又發生了漏漿現象。
“這里的溶洞就是個‘喂不飽’的‘大胃王’。”沈小華不止一次向王沐這樣抱怨。在隨后短短幾天內,3號樁又發生了7次漏漿,項目部總共回填了6車片石,澆筑了24方混凝土。看著一車車片石、混凝土往里送,王沐敏銳地察覺到傳統工藝根本無法解決溶洞問題,隨即做出決斷:“必須找出治本的方法。”
王沐帶領技術團隊多次探測樁基點位,查找有關技術方案,組織開展多次研討會,但都進展緩慢。這天夜里,王沐仍然奮戰在現場,在樁基旁苦苦思索方案。潘奇打開保溫袋,將飯盒遞了過去:“沐哥你先吃飯吧,這碗湯包得嚴嚴實實的,保證還是熱乎的。”就這不經意間的一句話,王沐突然豁然開朗,“既然堵不住泥漿,那就把泥漿保護起來!”
循著這個思路,王沐翻閱相關資料,提出采用下鋼護筒跟進鉆孔的方法。在鉆孔的過程中接入鋼護筒,將鋼護筒壓進已鉆成的孔內,使多個溶洞外側形成造壁,防止樁壁漏漿。經過多次現場測試后,技術團隊對原方案進行了二次優化,采用多層鋼護筒遞進法鉆進,將鋼護筒加固在每處溶洞外側,為3號樁在“糖葫蘆”中鉆深量身打造一間“鋼鐵護甲”,防止泥漿外漏。
為了保證鋼護筒順利下接,項目團隊還結合使用預埋開孔護筒。在樁基沖進鉆孔的過程中,一旦遇到溶洞,便向孔內拋填粘土袋和片石,對一些較小的溶洞裂隙進行封堵。除此以外,在打樁時,沈小華還會每隔2小時測量一次泥漿比重,使之控制在指標參考范圍內。項目團隊通過反復填充和封堵,持續鉆孔和保護樁身,直至將鋼護筒跟進至巖面。就這樣,經過項目團隊反復“推敲”,最后一個鋼護筒成功就位,3號樁基作業克服了漏漿難題,終于宣告成功。
“如今橫坑中橋樁基作業已經過半,看似順暢的表面背后,凝聚著大家的智慧結晶。”王沐驕傲地說,“這項打樁妙方不僅適用于3號樁,對其它溶洞施工肯定也有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