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16
“回過頭,看了看我們走來的路,笑了。我發現,這路,自是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而卻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艱難。”這是87年前,英國的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里寫下的一段話。后世很多人到中國來尋找書中描寫的遙遠而神秘的香格里拉。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后,40萬人從他描寫的地方,走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2013年以來,南方電網公司累計在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投入行業扶貧資金3.3億元,定點扶貧資金7295萬元,逐步形成了“行業+產業+消費+教育”的多維度幫扶模式,推動幫扶從“輸血式”走上“造血式”之路。
在南方電網公司積極參與推動下,2014年至2019年,維西縣累計減貧11735戶、42289人,貧困發生率從31.8%降至0.83%。2020年5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貧開發辦公室發布公示,維西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維西縣全景
從1000只雞到12萬只雞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西德緣種養殖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余學軍從海尼村拉了一車土雞進縣城,來回3個小時。余學軍的合作社里的12萬只雞,有2萬只通過這樣的渠道進入了大小餐館。
2014年余學軍嘗試著養了1000只雞。“每天戰戰兢兢,養殖是技術活,一不小心就會全部賠掉。”好在后來老天一直很眷顧他。2015年,1000只變成2000只;2016年,2000只又變成6000只,有3000只是帶動老鄉養,他負責提供雞苗、銷售。到2019年,這個數字已經攀升到12萬只,他的養殖戶覆蓋維西縣8個鄉鎮。“從1000到12萬,這么大膽,因為南方電網來了。”余學軍笑容里帶著不加掩飾的感激。
2017年,余學軍通過維西縣政府與扶貧開發公司“接上頭”。那時候他負責給縣里的養殖戶提供雞苗。別人的雞苗成活率70%,他家90%,慢慢地,余學軍成了維西縣最負盛名的養雞帶頭人。余學軍的背后,站著扶貧開發公司。
2016年,南方電網公司與維西縣政府聯合成立維西扶貧開發公司。原迪慶供電局辦公室主任田華從迪慶供電局調到扶貧開發公司擔任總經理,專司扶貧工作。扶貧開發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幫助維西縣的農民把農副特產賣出去。
起初田華也是一頭霧水,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比如這雞的銷售,云南電網公司要從扶貧開發公司這里收購1000只雞,起初田華需要跟農戶對接,把1000只雞收上來屠宰好。當時,扶貧開發公司沒有自己的冷庫,宰殺好的1000只雞分散地放到一些農戶的冰柜里,根本凍不透。第二天抽真空,放冰袋,運輸到昆明。很多買家,到晚上才去取貨,雞就這么臭了一大半。
這種教訓在經營中少不了。扶貧開發公司后來建了冷庫,加強了運輸管理,雞變質這種事情再沒發生過。慢慢地,田華和同事摸索出與合作社合作的模式。“現在我們與全縣42個合作社有合作關系,帶動了4466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773戶。”
田華口中的42個合作社,一半以上是余學軍這樣的農戶自己成立的合作社。在田華這里,這42個合作社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幾年的合作中逐漸篩選固定下來的合作者。對每一個余學軍來說,做到合作社規模,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事情。
“其實像余學軍、何志雄他們才是維西縣全縣脫貧成功的主力。他們的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他們對命運的不屈服,是這塊土地綻放生機的基礎。我們只是催化劑,是幫他們更好地進入殘酷市場時的幫手。”因此,扶貧開發公司現在心心念念與合作社共同制定各種產品的標準制定,形成品牌,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中逐漸站穩腳跟。也只有這樣,余學軍、何志雄他們的致富路才能越走越遠。這是田華這四年下來最想堅持的方向。
產業扶貧從“輸血”變“造血”
怎樣將產業成效精準惠及貧困戶,實現“造血式”扶貧?云南電網公司和維西縣政府簽訂運作協議,2016年1月,注冊成立維西縣特色農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維西扶貧公司”),探索創新扶貧方式,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營運模式,帶動維西貧困人口增收致富,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央企成立專門的特色農業扶貧開發有限公司,這在全國屬于首創。
駐村第一書記雷雨走訪村民了解情況
“以扶貧為宗旨、以市場為龍頭、以利潤為導向、以質量為保障、以廉潔為底線的生產經營原則。”田華說,堅持平臺型企業定位,走標準立足、模式創新、品牌提升的戰略路線,逐步形成了“11223”工作思路,即一張扶貧成效表、一個品牌、兩個市場、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南方電網公司累計向維西扶貧公司投入扶貧資金4443萬元,其中項目建設投入1768萬元,建成永春鄉中藥材交易中心、塔城現代農業示范基地、食用菌生產車間、核桃油生產車間。
維西扶貧公司重點培植以羊肚菌、核桃油為主的特色產業,搭建起扶貧項目開發平臺,將產業成效精準惠及貧困戶,實現“造血式”扶貧。
2018年底,維西扶貧公司在維西縣4個鄉鎮10個合作社推廣種植羊肚菌近400畝,整個項目實現收入210余萬元。2019年,推廣羊肚菌種植達1000余畝,進一步擴大羊肚菌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帶動力。
“我算了一下,今年全家收入能達到兩萬元。”永安村村民豐鈺蓮說,維西扶貧公司大量收購鐵核桃,每斤1.4元,用來榨油,過去沒人要的野核桃都能賣成錢,生活有奔頭。豐鈺蓮的一雙手由于長期撿核桃、剝青皮,皮膚變得黝黑。
維西扶貧公司兩大拳頭產品羊肚菌、核桃油,均通過“有機認證”,整合了迪慶藏族自治州六大類27個產品,產業帶動效果明顯,2019年底獲“迪慶藏族自治州龍頭農業企業”,2020年7月公司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迪慶選拔賽,斬獲州創業組第一名的好成績,并獲得全省優秀獎。
2018—2019年,維西扶貧公司引進農業科技公司種植技術,建成滇西最大的塔城菌種孵化中心,帶領維西貧困群眾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羊肚菌近1500畝,占維西羊肚菌種植規模95%以上。此外,與易門核桃油廠家開展技術合作,引進核桃油生產線,年均生產核桃油10萬瓶,可消納維西本地鐵核桃500余噸,極大解決了農戶鐵核桃銷售難問題。
截至今年8月,羊肚菌、核桃油產品銷量已占總銷量的四成左右,逐步成為扶貧公司的拳頭產品。
探索“內外聯動+產銷對接”扶貧模式
生產發展起來了,還得解決產品銷路問題。云南電網公司積極探索“內外聯動+產銷對接”消費扶貧模式,通過網絡、電商、超市、內部食堂等形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掛鉤貧困點增收致富。
維西扶貧公司自成立以來,累計實現銷售額4624萬元,通過農特產品購銷、產業扶持及“南網杯”村級集體經濟大賽等經營活動,帶動42個新型農村經營主體,5132戶農戶,戶均增收5181元(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116戶,戶均增收4292元)。
“今年,公司重點發力做好食用菌、核桃油、魔芋三大產業。”田華說,今年繼續推廣羊肚菌種植項目,同時推廣香菇種植項目,擴展食用菌品類,聯合縣殘聯、團縣委幫助殘疾人發展香菇產業,做好食用菌產業培訓,切實發揮羊肚菌示范基地的作用。同時,做好維西縣政府的有力幫手,助力消納鐵核桃,公司今年計劃收購加工鐵核桃500噸,生產成品油50噸,增加核桃種植戶收入,示范開發魔芋精深加工項目,培育壯大維西魔芋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只要有銷路,老百姓還是非常愿意通過自己的勞動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態的,畢竟大家都想日子過得更好一些。”永安村村民余全輝對維西扶貧公司十分認可,他說,村民的農產品有了持續穩定的銷路,大家的錢包不斷鼓起來。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