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04
客棧的空調可以隨意開了,加工廠電機也可以敞開用電了……從“用上電”到“用好電”,是剛剛脫貧出列的三江乃至廣西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后,農村電網脫胎換骨的一個縮影。
2019年底,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和廣西新電力集團加大農網改造投資力度,通過變壓器升級改造、線路整改、調整供電半徑、優化電網結構等舉措,改善電能質量,著手解決貧困農村地區的低電壓問題,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在廣西,8個國務院掛牌督戰貧困縣,有5個落在新電力集團供電區域。為此,廣西電網公司創新農網建設管理機制和投融資機制,成立廣西農村電網投資建設聯合指揮部,統籌新電力集團區域的農網建設工程,項目投資建設實現了統一組織管理。
2020年,廣西電網公司在三江縣總投資8354萬元,新建35千伏程陽變電站等216個項目,讓全縣27個貧困村、18523名貧困人口徹底告別了低電壓、常停電的歷史,確保了當地居民和鄉村旅游的安全穩定用電,也為當地特色扶貧產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程陽八寨 百家電萬家變
“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位于廣西柳州三江縣東北部的程陽八寨,是中國十大美麗鄉村之一。寨子里侗族村落景觀、風雨橋群等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千年侗寨風情畫卷,但電力供應卻一度成為難題,制約當地民俗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發展。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后,不僅讓侗族群眾用上動力電,旅游產業更是紅紅火火發展起來,不斷為群眾追求美好新生活“充電”。
供電人員在巡視線路時路過侗族特色建筑風雨橋
從禁開空調“公約”到用電不愁 鄉村客棧成“網紅”
“Hello!歡迎來到美麗的侗鄉,來到我們客棧!”11月12日一大早,旺景客棧老板楊云路身著侗族盛裝熱情地招呼著前來入住的客人。旺景客棧能俯瞰程陽八寨全景,許多外地游客在網上搜索到這一網紅打卡點,慕名而來。
接待客人的間隙,楊云路的手機上還不時接收到APP上的訂單。通過移動設備和互聯網就能讓自己的生意拓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楊云路開心地說:“現在不僅能享受到方便可靠的電力,通過電視、手機還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推介家鄉的旅游和自家的客棧,太方便了。”楊云路曾經是一名“廣漂”,他帶著妻子到廣東打拼多年,遠離家鄉還牽掛著一雙兒女。隨著程陽八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他看準商機,毅然和妻子回到家鄉,將自家樓房改造成客棧。
隨著客棧生意越來越好,他將房子重新裝修,家里18間客房全都裝上了空調。當他滿懷信心地準備大展拳腳時,卻發現:一旦幾臺空調同時運轉,電壓根本無法支撐。
原來,他們片區1000多戶居民多年來共用4臺總容量僅為705千伏安的配電變壓器。由于供電線路線徑太小,一旦哪家開了空調,別人家的電燈就暗下來,隨后還會招來一片罵聲。村民們為此達成公約:大家在用電高峰期時,不得使用空調等大功率電器。他不甘心,嘗試開機幾次,過重的負荷導致線路多次燒斷,還險些釀成火災。
由于經常停電,嚴重影響客源,他買了大功率發電機和升壓器,“湊合著使用。”現在,那臺笨重的發電機早已擱在旺景客棧的角落,機身布滿灰塵。“再也不用愁了,現在電夠用,客人也多起來,18間房空調全開都沒問題,客人都給我五星好評呢。在家門口做生意,一年的收入比以前外出打工翻了一兩番呢。”楊云路笑著說。
從三年到十個月 優質電能推動侗族工藝傳承
在程陽八寨,屹立百年的永濟橋、風雨橋和鼓樓……仍巋然不動地迎接著四方來客。這些三江侗族獨有的“名片”,不用一顆鐵釘,全以榫卯連接,此項技術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的工作室,電動機械嗡鳴作響,楊似玉正和弟子們一起制作新一批風雨橋展覽模型。榫卯銜接,穿梁接拱,不用鐵釘、膠水,也能緊密相連。一個40厘米長的風雨橋手工藝品就需要上萬個零部件來組成,從穿孔、打磨、切割到拼接,還得耗費大量時間。侗族風雨橋、鼓樓等建筑,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的繁瑣程度可想而知。
據楊似玉介紹,他們家建設風雨橋的技術,已經傳承幾代人,最著名的程陽風雨橋就是他爺爺發起建設的。十年前,他接受桂林市有關部門邀請,主持建設桂林樂滿地主題公園的鼓樓。從設計到竣工,花費了整整3年時間。隨著電能供應充足,電動機械設備使用順暢,他們在兩年前建設高達43米的三江鼓樓只花了不到十個月。“原來將一根兩米長的方形木條,要打磨成圓形柱體構件至少要花3個小時,而現在只需幾分鐘就可以了”。楊似玉拿出一根方形木條,放到打磨機旁,伴隨著木屑的飛揚,不到一分鐘,一根圓形的木樁構件成品就制成了。
面對電力、科技給傳統手工技藝帶來的新改變,楊似玉對這門技藝的傳承信心十足:“目前我已經帶出幾批徒弟了,部分高校也在我這里設立了實訓基地,這段時間,課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后繼有人,我非常高興”。
感受到電力帶來變化的,不僅是楊云路和楊似玉。
“特別感謝南方電網。在強大電力的支持下,我們106家客棧、200多家餐館都能開足馬力,接待能力日新月異,僅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7.2萬名游客。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256戶貧困戶順利脫貧。”程陽八寨管理委員會負責人俞海霞深有感觸地說。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何宇瞳 通訊員 班華席 李琛 鄧元元 黃伊 肖曉夢
同樂村 行過四季 繡出花開
初冬的早晨,山氣氤氳,清冽的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45歲的同樂村村民石玉明一早起身,準備一天勞作需要的工具。妻子覃玉云在灶臺上忙碌,她嫻熟地將米花、花生和湯圓放入碗中,再加一勺油茶水,這是同樂村侗民的傳統早餐。
石玉明來到灶前,熱騰騰一碗油茶下肚,全身都暖了。收拾妥當,兩人快速出門,他們要去后山的油茶地里撿拾榨油需要的茶油果。
摩托車沿著山間碎石路蜿蜒著爬上茶山,濃霧漸漸散去,遠處群山逶迤,近處茶園潑綠,秋茶結束后,茶園里剪枝的茶農再次繁忙起來。山頂電桿旁,何江領著班員一行巡線經過,遠遠地與茶農打著招呼,爽朗的說笑聲在山間回響。
這是何江到三江縣同樂鄉的第20個年頭,同樂鄉里的同樂村,曾是三江供電公司的對口扶貧村,身為同樂供電所的副所長,何江早已熟識這里的大山、茶樹與人。“我剛來時,村里只有6臺變壓器,2017年時還有300多戶貧困戶。”何江說,“近年農網改造力度加大,現在村里有22臺變壓器了,全村都已脫貧摘帽。”從茶山上望去,簇新的線路與全村5000畝茶園融在一起,一同講述著同樂村脫貧致富的動人故事。
“想靠自己的努力重新過上好日子”
下午4點,忙碌了一天的石玉明夫婦帶著150斤油茶果回到家中。稍事休息,石玉明叫上20歲的大兒子石昌林幫忙,父子倆開始了另一番忙碌,他們將此前晾曬后脫落的茶籽分離,微微烘干,再用電機將其粉碎,蒸熱后壓成餅,最后用榨油機榨出茶油。這是他們一年收入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與多數農戶家庭一樣,石玉明一家六口自食其力,勤勉持家。除了制作和售賣茶油,他們家還有五六畝茶園。早年間,石玉明還與好友一起辦了茶葉加工廠,日子眼看一天好過一天。不想,2015年的一場疾病意外擊倒了石玉明。“那個時候他躺在病床上好幾天,什么也吃不下,我像抱小孩一樣抱著他,我真怕他再也醒不過來。”覃玉云聲音孱弱,回憶過往仍是淚眼婆娑。去柳州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積蓄。石玉明回家休養的一年里,所有營生都停了下來。可日子還在繼續,養病要錢,孩子上學也要錢。石家轉眼陷入貧困。
養病的一年里,石玉明家被列入貧困戶,拿著低保、補貼,石玉明心里不是滋味,“我們不愿受窮,不愿靠救濟過活,想靠自己的努力重新過上好日子。”
這一年,他始終在琢磨著重啟家里的茶葉加工廠。石玉明家的加工廠就在家里。為了鼓勵他安心創業,供電所的員工來到家里,檢修線路,新建動力電,加工廠也由土榨升級為電動。按照政策,加工廠享受農業生產電價和一般工商業降電價雙重優惠。待身體好轉后,一家人再次開始忙碌起來。石玉明負責盯加工廠,收原料、加工,大兒子幫忙送貨,覃玉云負責打理茶園,石玉明的父親在廠里做幫手,母親操持家務。經年累月,新的日子開始露出希望之光。
憑借著質量和信譽,石玉明的茶葉加工廠一步步進入正軌。石玉明又購買了榨油設備,增加了油料加工項目。貧困早被甩在身后。
2020年,石家蓋了三年的新房也竣工了,全家人懷著“惜福”的心情感受重來的好日子,把新居收拾得窗明幾凈,每個人頭發梳得整整齊齊,衣服干干凈凈,臉上笑容放松。
還有什么愿望嗎?
“我想要一輛車。”覃玉云臉上漾著羞澀的笑。
“我想有兩輛,一輛送貨用,一輛家里用。”石玉明很有信心。
“要帶領繡娘們走上脫貧致富路”
山路崎嶇婉轉,茶山的另一頭,覃桂珍在午飯后回到了同樂村平溪屯的家里,她從城里回來看望94歲高齡的奶奶覃奶時清,順便和奶奶一起練習侗繡,這是家人相聚的時刻。
覃家五代人,個個都是刺繡巧手。奶奶是遠近聞名的侗繡藝人,90高齡,不戴眼鏡也能穿針引線,無需圖紙,想著什么圖案都能剪出來。媽媽韋清花和伯母楊甜都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侗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在被改建成了三江侗繡博物館的家里,一縷陽光透過窗戶照射在桌面的布片上,祖孫三代人圍坐在桌前,巧手妙心,其樂悠悠。
覃桂珍(中)大學畢業后回鄉自己開了一個扶貧車間,為118個貧困繡娘提供就業崗位
1993年出生的覃桂珍,自小就對侗繡耳濡目染。為了傳承侗繡技藝與文化,2017年,在外工作的她選擇辭職回鄉,成為家族侗繡的第五代傳人。
她起初的夢想是發展和傳播侗繡,她努力向長輩們學習著侗繡技藝,奔走于全國各地的展會,她尋求高校藝術與設計專業老師的幫助,嘗試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她在產品設計上努力創新,一心要將傳統侗繡文化傳播得更遠。
除了自家制作侗繡外,覃桂珍常常走鄉串戶,從侗鄉婦女們手中收購侗繡作品,想著侗鄉生活的不易,她慢慢萌發了新的夢想,“我不僅要傳承侗繡文化,還要帶領繡娘們走上脫貧致富路。”
在離縣城高鐵站不遠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租下臨街的三間門面,覃桂珍創辦了清花繡坊。這里是傳承基地,也是扶貧車間。在這里,她們培訓繡娘,為繡娘推薦就業。如今這里已培訓繡娘2000人次,繡娘的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壓力很大,責任很重,僅是跟我們扶貧車間簽訂用工協議的繡娘就有118人。”覃桂珍說,侗繡目前在全國的知名度還不是很高,人工刺繡產量低成本高,跟市場對接難度還是比較大。2019年,在電力的幫助下,繡坊里引入了兩臺繡機,侗繡開始走向產業化。“一套衣服的花邊用手工繡最快要3個月,用機器只需要一周。物美價廉。”覃桂珍說。
一邊是傳承,一邊是產業扶貧,覃桂珍一樣也沒耽誤。2019年,同樂苗族鄉侗族刺繡產值達7350多萬元,從事侗族刺繡達1萬多人。侗繡產業帶動了當地群眾300多戶,其中貧困戶50多戶,人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足不出戶,覃桂珍帶領侗族婦女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布央村 風光宜人茶飄香
布央村,地處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的侗族村寨,“茶文化+旅游”是這兒閃亮的標簽。金秋時節,茶農們趕制新季花茶,廣西新電力集團三江供電公司的供電人員也忙碌著,一大早便現身通往村寨的盤山公路,為村寨架設10千伏電力線路。
“每年春節都是布央村的旅游旺季。我們正加快改造供電線路,為明年春節旅游和茶葉加工做足保電準備。”廣西新電力集團三江供電公司建設部副主任劉德誠說。隨著“茶旅”產業發展壯大,布央村用電負荷不斷攀升,廣西新電力集團投入大量資金實施電網升級改造,以真情服務贏得百姓贊賞,助力三江振興。
電力足了 村民干勁大了
走進布央村仙人山茶場,云霧蒸騰間透著鮮活綠意,布央人在此通過采茶、育苗實現家門口就業致富,令人難以想象過去十里八鄉“有女莫嫁布央郎”的民謠,就出自這個偏遠落后的侗寨。在農網改造的支撐下,如今布央村已成為三江縣規模最大的茶葉產業村。
“沒電的時候,我們只能手工燒柴炒茶葉。一天下來最多炒20斤鮮葉!”茶農謝雄記告訴記者,1991年村里通電后,電網持續改造升級,近年電壓越來越穩定。“現在我們開始購置更多的智能機械,即使開足馬力生產,供電也沒有問題。每人每天可以加工三四百斤茶葉。”
2018年脫貧奔小康的謝婄團一家感觸也很深。“加工茶葉方便了,茶園迎來了不少遠方客人。我賣茶葉賣‘風景’,賺雙份錢嘞。”望著旖旎茶園,謝婄團滿懷期待。
據了解,為滿足村里日漸增長的用電需求,三江供電公司提前部署,在今年投資100多萬元改造布央村線路設備。“原有的小容量變壓器換成了適配的大容量設備。目前全村有29臺變壓器,總容量達0.35萬千伏安,有效保障了茶產業、旅游產業的安全可靠用電。”劉德誠介紹說,現在他們推進雙電源供電,明年起將陸續投入700多萬元,全面改造布央村農網線路。
“電力足了,村民的干勁也大了。我們村僅茶葉加工就有3家大工廠和30多家小作坊,最大一家工廠的智能機器多達10多臺。茶葉也很搶手,村里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6萬元。”布央村黨支部副書記石艷能自豪地說。據統計,1988年這里人均年收入僅150元,如今已漲了100多倍。
“辦喜事邀請他們參加!”
好電促發展,真情動人心。在八江鎮,“老根”是對關系很“鐵”的朋友的稱呼。而對布央人來說,三江供電公司八江供電所的員工就是他們的“老根”。“我們從‘用上電’到‘用好電’,都離不開‘電老根’!”布央仙人山旅游投資發展公司經理吳勇說。
得益于深厚的茶文化,布央村在近年走上了茶旅融合的路子,相繼建成民族特色小鎮商品交易長廊和20多家旅館、飯店,布央村仙人山更是被成功打造為國家4A級景區,去年以來接待游客累計達10萬余人次。
“做旅游業,供電是我們最關心的。”令吳勇欣慰的是,八江供電所提供了溫馨的服務。該所雖然只有7名員工,但他們的名片早已遍布千家萬戶,員工24小時隨叫隨到。“哪怕是我凌晨2點鐘給所長打電話,他也會二話不說趕來幫我們解決供電問題。”吳勇說。
考慮到仙人山景區每個月都有節慶活動,八江供電所還常態化提供保電服務,定期排查線路,并安裝了一臺100千伏安變壓器,讓旅客安心用電。“供電質量更好了,有時即使遇到大風雷雨天氣,電力也依然穩定。”吳勇告訴記者。
點滴小事積聚魚水情深。時值當地歌舞表演賽到來,布央村的琵琶歌能手們身著侗族特有的藍色服飾齊聚仙人山,八江供電所的員工也結束忙碌的工作,與村民一起載歌載舞。一時間,“南網藍”與“侗族藍”融匯成落日余暉下最美的畫卷。“村里人把供電所員工當做自己的朋友,大家結婚辦喜事也會邀請他們來參加。”提起“電老根”,吳勇總是心懷感激。
在三江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路上,布央村只是精彩縮影。11月20日,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曾經的深度貧困縣三江縣脫貧摘帽。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8.8萬畝,其中出口基地1.2萬畝,4.8萬戶19.8萬人實現了產業化經營。
“多虧了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有力支持了三江茶葉、旅游等特色主導產業的發展,農民收入增加,致富動力更足。”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蘭美清深有感觸。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