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謝幕 中核集團白衣天使交上一份“閃亮答卷”
方艙謝幕 中核集團白衣天使交上一份“閃亮答卷”

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03-20
3月10日,隨著最后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出艙,武漢16家方艙醫院完成使命,全部休艙。方艙醫院“關門大吉”,實現了出艙患者“零回艙”,患者“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令人振奮。
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籠罩武漢全城,為了解決一床難求的局面,在短短的10多天里,16家方艙醫院在武漢三鎮拔節生長。全國各地大批醫護人員逆行而上,進入方艙醫院,開啟了艱苦卓絕的抗疫戰斗。期間,中核集團醫護人員星夜馳援,為疫情防控注入硬核力量。他們在武漢城市客廳方艙醫院、武漢沌口方艙醫院、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武漢硚口武體方艙醫院,日夜奮戰,與病魔抗爭,用生命守護生命,托起了生命之艙。
王海燕:沒有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要出院啦,咱們建一個群吧,這個群我們會永久保存,等疫情過去了,你們醫護人員再來武漢,我們一定好好招待你們。現在雖然看不見防護服下你們長什么樣子,但是卻永遠記得這份恩情,只要這個群在,我們永遠都在。”3月6日,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方艙醫院送走最后一批患者,正式休艙。前一天,中輻院附屬醫院急診科護士長王海燕所在的醫院病區只剩下28個病人了。最后一個夜班,患者向王海燕以及護理人員表達著真誠的感謝。
看著患者滿臉的興奮,王海燕亦開心不已:“替病人感到高興,他們解放了,總算可以回家了。我們也完成了現階段的責任與使命。”
方艙醫院主要收治的是新冠肺炎輕癥病人,護理人員對其主要進行基礎護理,如監測生命體征:體溫、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用藥后的觀察和護理,以及提供生活上的幫助等。可嚴峻的形勢,身穿嚴密的防護服,讓上述看似簡單的工作都變得不簡單。王海燕還記得“第一次進艙時二三百米的距離,走走停停20分鐘,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但王海燕依舊沒有停下忙碌的步伐,精心呵護每一個患者。一段時間工作下來,46歲的王海燕成為醫療隊中上夜班比較多的人之一。“因為我是這個方艙醫院的‘機動人員’。”王海燕說道。所謂機動人員就是別的護理人員身體不適的時候,就要頂上。
王海燕1993年進入中輻院附屬醫院工作,“因為平時愛好游泳,身體好一些”,再加上多年臨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在疫情暴發時她就主動請戰抗疫。2月15日,她跟隨山西省第八批、太原市第三批醫療隊出征武漢。“救治病患是醫護人員的職責所在。”她堅定地說。
其實,哪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哪有人是鐵打的,只是選擇堅強。
“護士幫我量一下血壓吧”“護士我們是什么時候去做CT”“護士我有些不舒服”……一個班上下來,王海燕幾乎是手腳不停,嘴也不停,腦子也不停。“有時候累的感覺快暈過去了。”但當看到病房中的患者,想著他們因疫情遭受的境遇,在她看來,“再苦都不算什么”。
王海燕為患者之憂而憂。通過與患者交流她發現,“很多病人都是與家人一同被感染的,又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救治,內心焦慮、痛苦。”王海燕說,“他們更需要我們的耐心和愛心。安慰的話語、平靜的傾聽、真誠的關心對患者就像是一顆定心丸,能夠解除他們些許焦慮與不安,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療。”
就這樣,護理工作之余,王海燕常常與病患交流、組織活動,想盡辦法安撫患者。“你會通過新聞看到很多方艙醫院都會組織跳舞等一些活動,其實這挺難的,穿著防護服連走路都費勁,我們只是希望通過活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疏解他們內心壓力。”王海燕真切地說。
王海燕及醫護人員的關照溫暖著患者的心。一位患者康復出院時留下感謝信:“感謝山西醫療隊的各位白衣戰士,千言萬語不能表達我的一片心,希望你們在工作中好好保護自己,做好防護,早日回家……”
宋小芳:很高興交上這樣一份答卷
3月8日,凌晨3點,武漢還是一片漆黑,中核四〇四醫院的宋小芳已經坐上前往武漢沌口方艙醫院的班車。這天下午,沌口方艙醫院即將休艙,這是她在這里奮戰的最后一個早班。
方艙醫院里患者已經不多了,且即將或出院或轉院,但她依舊像往常一樣細心護理著病患。只是除此之外,今天她還有一項任務,最后要幫助患者收拾物品。
接近中午的武漢春光明媚,宋小芳幫患者拿著行李一路送行,從方艙醫院出口走到院子,再走到醫院大門出口……看著病人消失在視野中,眼眶不由得濕潤了。
“90后”的宋小芳是中核四〇四醫院的一名內科護師。從2月15日出征武漢到現在,她已經在沌口方艙醫院連續工作20多天。由于人員緊張,她每班次要負責一個病區的五六十個患者的護理工作。測量生命體征,時刻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照顧病人的飲食,還要關注病人的情緒幫其疏導心理壓力……只要一進艙,她幾乎忙得停不下來。
高強度作業讓剛剛跨入病房的宋小芳倍感壓力。但除此之外,她還要克服更多的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穿防護服,太憋悶了,剛開始穿的時候常常頭暈惡心。” 宋小芳說,“最難熬的是深夜班。” 夜里,護理人員活動量減少,可這讓他們更分明地感受到濕冷難耐。
“我們每小時巡視一次病房,為病人測量一次體溫等,可穿著防護服稍微一走動就會出汗,但忙完回來一坐下,防護服就貼在身上,濕乎乎的,感覺冰冷冰冷的。”但她莞爾一笑:“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盡自己一份力,是一種光榮,忍一忍就過去了。”
“回去要按時吃藥,好好照顧自己。”宋小芳一邊幫患者收拾物品一邊叮囑道。連續工作多日,牽掛患者已經成為她的習慣。而她的精心護理讓患者備感溫暖。臨行之際,患者拉著她的手說:“感謝你們的照顧,等疫情結束了,歡迎再來武漢。”
而望著患者的背影,宋小芳激動不已:“真的為他們康復出院感到高興。感覺像是一次人生考試,我們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率,非常開心交上了這樣一份答卷。”
劉濤:沒有抗擊不了的疫情
“因為我們的工作,這么多人的病都好了都出院了,真的打心眼里高興。關艙的那天,大家都很興奮,有的更是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沒在現場的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感受。”
3月1日,武漢硚口武體方艙醫院休艙,成為武漢首家關閉的方艙醫院。為了這一天,中輻院附屬醫院綜合內科護士長、康復理療科負責人劉濤所在的山西省第四批醫療隊,在這里不分晝夜地奮戰了近一個月了。如今回憶起休艙時的情景與心境,劉濤依舊不能自已。
時間回到2月9日傍晚,武漢天河機場空無一人。劉濤所在的山西省第四批醫療隊落地武漢。蕭條的飛機場,冷清的街道,讓她心里一顫。這也讓她再次想起2003參加過的非典抗疫。“沒有抗擊不了的疫情。”劉濤心里涌出一股熱流:“為了打敗疫情,幫助病患早日康復,要全力奮戰。”
其實,中輻院附屬醫院領導因擔心其身體,曾勸阻過劉濤的請戰,但她堅定地請纓,“武漢是重災區,我雖然血壓有些高,但參加過非典抗疫相對經驗豐富,且作為綜合內科護士長,專業上更有優勢,前往一線是自己責無旁貸的事情。”
到達武漢,醫療隊便開啟了高速旋轉的模式。在緊急培訓一天后,2月11日晚8:30分,劉濤在內的醫療隊成員正式進艙,當晚收治病人數達130多人。“我們是在當天半夜12點開始收治病人。”劉濤介紹道。登記病人病情,測量生命體征,安撫病人情緒,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做好生活護理……就在咳嗽聲此起彼伏偌大的病房里,劉濤5個小時里就沒有停下腳步。
“在艙里大家要克服很多困難。”穿著防護服,不敢動作太大,怕汗水流到眼睛里,可時間一久肩膀都僵硬了;快下班的時候,護目鏡幾乎被霧氣蒙住了,只能通過零星的“漏點”,記錄病人病情……一個班下來,不僅整個人像是在水里剛撈出來的,腿也都軟得走不了路。但劉濤心里想的是“幫助患者早日康復,讓他們少受一點痛苦” 。
“核酸檢測標本是高污染物質,我是黨員,讓我去送標本檢測吧。” 核酸檢測是監測新冠肺炎感染者病情的重要指標,但其對人體和環境都具有一定的危險。在臨床奮戰了一周后,劉濤不顧自身安危,主動請戰,每天護送標本往返于硚口武體方艙醫院與武漢中山醫院中心實驗室。
除此之外,她還接管了物資管理工作。現場,每天要接收全國各地捐獻的物資;醫院里不僅有醫護人員,還有保安,保潔,200多的工作人員,要根據防護等級不同發放不同的物資;清點物資數量,在關艙后盡快全部打包運回武漢倉庫……繁雜的工作就一股腦地迎面撲來。每天都要忙到很晚的劉濤,常常累得腿抽筋。
但提及這一切,劉濤擲地有聲地說:“咱們就是來幫助武漢的,再累也要堅持住。這個時候打敗疫情,技術只是占了一部分,強大的意志力更重要。”令人欣喜的是,在劉濤等醫護人員的努力下,武漢硚口武體方艙醫院成為武漢首家休艙的方艙醫院。而出色的工作,讓這個醫療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獎。
“我們終于完成一件大事,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非常開心。”劉濤笑言。就在休艙的當晚,劉濤所在醫療隊又接到新的任務,短暫的放松之后,她們又投入到新的戰役中。
吳風嬌:做患者的“天使”
3月7日凌晨,武漢城市客廳方艙醫院的病人都已安睡,偌大的病房安靜下來。中核四〇四醫院護師吳風嬌從病房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查看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幫被子掉了的患者蓋好被子,輕聲安慰睡不著覺的患者……
這一天,吳風嬌所在的醫療隊接到武漢城市客廳方艙醫院將在3月8日休艙的通知。吳風嬌所在的醫療隊共負責200多患者的護理工作,歷經一個月的奮戰,這里大部分患者都已經康復出院,剩下為數不多的患者也已康復等待出院。
望著偌大的病區,吳風嬌的內心百感交集:“剛來的時候,這里密密麻麻得全是病人,如今病人都將康復出院,這說明我們的隔離治療非常有效的,很自豪,但同時在這里奮戰了一個多月,內心有些不舍。”
吳風嬌是中核四〇四醫院首位出征武漢戰役的醫護人員。2月4日,中核四〇四醫院接到指令,選派一名護士參加嘉峪關市第二批醫療隊馳援武漢。而在此之前吳鳳嬌就寫下請戰書:如果支援一線,希望自己是中核四〇四醫院第一個前往武漢抗疫的人員。
任務降臨,吳風嬌立即整裝,與醫療隊乘坐當晚的飛機抵達武漢。“國難當頭,一定要盡自己一份力。”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踏上“戰場”那一刻,吳風嬌就告訴自己要全力以赴做好護理工作。測體溫,測血壓,測血氧,分發藥品,完善護理記錄,照顧病人生活……盡管“進艙后走路吃力、干活笨重,半小時的工作要一個小時才能做完”,也盡管因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她的臉被壓出了傷痕,但她始終斗志不減,熱情飽滿。
偌大的城市客廳方艙醫院病床縱向排開,從這一頭到那一端,走一個往返就要10多分鐘。吳鳳嬌常常穿梭其間,詢問病情,為其疏導壓力。而她的細心呵護感動著患者。一位60多歲的患者康復出院之際,盡管有手抖的病癥,但堅持寫了一首打油詩以表感謝:“天使天使匆忙過,辛苦辛苦不用說,敬業敬業白衣者,病友病友都說謝……”
3月10日晚,吳風嬌的手機響起,“媽媽,我馬上要過生日了,你能回來給我過生日嗎?”看著兒子發來的微信,吳風嬌滿懷歉意,但她知道盡管現在休艙了,武漢定點醫院還有很多患者,她時刻準備迎接新的使命,于是她說:“等媽媽回去一定給你補上。”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