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2-20
2月4日,在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托舉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六號騰空而起,火光劃破黑夜,山坡一片通亮。
那一刻,回望從上海輾轉西昌的2600公里坎坷來時路,衛星試驗隊員們感慨萬千。
一夜出4份方案,不慌
在運輸前期,試驗隊準備好的3套空運方案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辦法啟用。這意味著,試驗隊要做好空運變陸運的準備了。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2所主任工藝師季紅俠得知這個消息時是在晚上10點多。這天夜里,他需要完成“鐵路運輸、鐵路+公路運輸、公路運輸、公路+鐵路運輸”這4種運輸方案,供第二天會議進行討論。通常一份運輸方案需要準備1周的時間,而一天晚上出4份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回憶起當時的感受,季紅俠顯得很淡定:“不慌,鐵路、公路這兩種我們其實已經做過預案了。”
實際上,早在去年與運輸代理公司的接洽會議上,型號總指揮姜健就這樣說過:“我們要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部考慮到,所有的預案都準備好。”他所說的“預案”既包括空運,也包括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
綜合比較后,試驗隊確定啟用第四套方案:使用全鐵路運輸。鐵路運輸使用的運輸專列需要提前申請,為了能夠盡早發車,八院運輸保障處馬不停蹄地跟各方溝通,最終確保專列按正常時間發車。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出發。這時,鐵路方面又發來通知:列車途經路段需要維修。如果要等原定的路段維修結束,啟程時間又得往后拖;如果要換一條路段走,對備選路段來說,載著包裝箱的列車太寬,有一些較窄的山洞沒有辦法通過。
為能盡快出發,試驗隊啟用了第五套方案:繞路。衛星平臺和載荷分頭行動,平臺走公路,載荷走鐵路。這又涉及了公路運輸。“在得知空運方案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就在公路上試跑過,對各項數據都心里有底。”季紅俠說。
產品質量背后的“網”,穩妥
這次運輸從東部到西部,氣壓的變化、車輛的震動、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等都可能會影響到衛星的狀態。怎樣保證衛星抵達后的狀態穩定?“數據包”發揮了作用。
型號產保助理夏遠鏡介紹,“這個數據包的整體框架是AITt,在AIT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t(transport),就是考慮到需要重視運輸這部分。”
2019年起,型號總設計師俞潔就提出了要進行型號數據包的結構體系構建。
“你可以把數據包想象成一個網,或者一張數據導圖,通過這個圖可以看到各個階段、各個過程、各個系統需要建立什么數據。”星上組副組長張凌燕打了個生動的比方。
“對于我們隊伍而言,建立數據包結構體系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型號研制的再學習、再認識、再量化的過程。”張凌燕說。
通過數據包采集評估研制過程中的“封裝數據”,研制人員能夠證明產品質量的符合性,實現過程可追溯;同時,采集匯總測試、試驗產生的“監測數據”,通過數據比對,能夠證明產品的質量穩定性。
公路運輸車隊和鐵路運輸專列依次啟程,又按計劃依次到達。一路上舟車勞頓,兩條運輸線上的試驗隊員都憔悴了不少,但車上的衛星一直狀態穩定。抵達后,經開箱檢驗,衛星的各項狀態指標正常——試驗隊的運輸攻關取得了圓滿成功。
“空運、鐵路和公路3條路都跑通了,以后真沒有什么能難倒我們的了。”一直比較靦腆的季紅俠說到這里時聲調抬高,笑了起來。
【責任編輯:家正】